文/岳小飛
?
戰士的堅毅護士的深情
——《水玉小集》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綜述
文/岳小飛

《水玉小集》王毅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6年1月16日,著名軍旅女作家王毅創作的《水玉小集》(六卷)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以此向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該書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莫言為小集作序。
何建明、羅援、吳慰祖、金麗紅、黎波、肖冬松、周大新、呂國英、烈娃、楊利偉、孔慶東、戴旭、梁鴻鷹、張海峰等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國防大學研究生學員,共120多人參加會議。研討會由著名主持人、表演藝術家林信達主持。
在首發式和贈書儀式后,各位專家學者們圍繞王毅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熱烈的討論,大家認為王毅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旅女作家,她和她的作品有擔當,有思想,有魅力,有溫度,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
長征被稱之為“地球上的紅飄帶”,而這條紅飄帶所詮釋的長征精神是中國人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源頭,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時代價值。大家認為,在長征勝利80周年來臨之際,王毅結集出版作品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續寫新的長征故事,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一位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與擔當。
無論是進行學術研究,還是文學創作,里面都包含著愉悅自我、服務自我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功能是服務社會,服務大眾。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水玉小集》頌揚了真善美,傳播了正能量。
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談到,一個作家,有幾種形態,有的作家待在家里寫,有的作家天天出發,就像軍人走上戰場一樣,他們毫無顧忌,他們勇往直前,他們必勝,這就是軍人作家的不同之處,這一點在王毅身上充分體現出來。
軍委聯合參謀部某研究所吳慰祖院士談到,王毅同志的閱歷經歷非常豐富,從一個戰士成長為作家,從基層到了總部,雖然她還很年輕,但這樣的經歷閱歷在軍旅作者中還是不多見的。20多年來,她以敏銳的視角、細致的觀察,筆耕不輟,為繁榮軍旅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盡到了一個軍旅作家應該承擔的責任。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主任肖冬松少將說,這套叢書整體的思想傾向和審美傾向,頌揚的是一種探索精神和先進思想,頌揚的是一種溫暖的、人性的、善良的情感,特別是頌揚了革命軍人的犧牲奉獻精神和悲壯的崇高之美。
國家一級作家、導演烈娃談到,王毅寫作的時候,也遇到很多困惑,她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但她很美好,在追求美好,追求正能量,給社會帶來美好的東西。
著名評論員汪守德認為,王毅和軍隊的女作家這批人是一種精神的探索,是一種文學的探索,這批人對樹立和改變我們軍隊的形象很重要。部隊的作家,不管男作家,還是女作家,在創作上是很專注,很勤奮的,成果也是很豐碩的。只要寫到心坎上,有深度,有突破,社會上是很關注很認可的。
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談到這次與王毅的合作很愉快,通過王毅的作品,能夠了解部隊和社會在發展進步中的許多人物和細節,了解了很多遠方有意思的人,也了解了許多近在眼前的我不了解的朋友們。
不管是進行研究還是文學創作,都要有思想,思想就是靈魂,有思想才能立得住。何建明說:“王毅在我心目中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部隊作家,她是一個充滿著活力,充滿著思想的作家,她要采訪什么人,你很難拒絕她,這是一個不簡單的作家。”
國防大學劉亞洲政委在致辭中說,作家應該求之于思想,而不求之于空間。王毅平時思想活躍,感情充沛,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工作之余筆耕不輟,飽含真摯情感描摹軍隊的人和事,理性思考社會和軍隊深層次問題,通過一個軍人的經歷來領悟一個社會的時代精神。
肖冬松認為,這套叢書里的一些文學作品是有思想內涵的,一些學術成果是有獨特視角和思想深度的。比如里面有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思考》,這是作者碩士論文的壓縮篇,從美學的角度來思考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角度是很獨特的,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見解和思想。
吳慰祖院士認為,文藝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學家體察了宇宙的萬物,感悟世道人心,并慎思明辨,行諸筆端。文學作品中閃爍著智慧的火光,也折射著人性的光芒。在王毅同志的作品中,看到了這些閃光的東西。
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呂國英說,王毅的書寫了許多名家大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大家不少。借名家之言,來印驗或思考她的所思所考,這是她的文章的看點。
文藝報社總編輯梁鴻鷹談到,王毅的軍人氣質、文化追求令人吃驚,她從不同角度記錄了她的人生,反映了她的人生經歷,記錄了對部隊、對人生、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些記錄不一定完美、完善,但有很重要的一點,她對這個世界是敞開了自己的心懷,沒有拒絕任何生活對自己的刺激,從這個意義上講,是非常值得大家去讀的。
文學創作跟學術研究不一樣,學術研究是用概念、邏輯來說話,主要手段是抽象力,文學創作用的是故事、形象、意境、畫面,運用的主要手段是想象力。
何建明談到,王毅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她的剛毅和柔美,就像她的筆名——水玉,水凝聚著玉,玉使水更清澈,這是女作家特有的質地。她的作品充滿著詩意,同時她又是一個編輯、記者,以這樣的視角去采訪,她的作品大多是非虛構,非虛構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需要靠自己走,靠自己看,靠自己思,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她的文字有她獨特的魅力。近幾年在部隊女性作家當中,王毅是一個非常活躍的作家,像這樣的作家,在我們部隊應該越多越好。她們這一批優秀的女作家,支撐了軍旅文學的另一塊土地,像朝霞般美麗。
著名企業家、作家封儀眼中的王毅是一個知識女性,典型的“知道分子”,她對當今社會上很多事有獨到的見解,形成了獨到的“王毅視角”。封儀評價說,王毅是陽光的,王毅眼中的世界是璀璨的。
著名評論家汪守德認為,這套書有訪問、散文、評論、詩歌,代表了王毅的風格,只要是什么方便,就用什么體裁,不認定一個方向,王毅是全面開花的,手頭有什么材料就寫什么,這是她的風格。
北大著名教授孔慶東曾是王毅讀博時的導師,他以“女神的內心”為題目發言。孔教授說,王毅代表了女神的一種類型,女神不是年輕貌美,女神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當然僅有革命情懷,革命精神,未必能保證一個女作家成為一個女神。孔教授認為,王毅主要有兩個崗位對她的精神世界的構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個是戰士,一個是護士。從戰士的角度來講,王毅從軍這一路上都是不畏艱險,不斷進取,雖然她看上去是一個嬌弱的美女,但她骨子里有一種倔強的性格。同時,王毅的作品透露出一種護士的情懷,護士是一顆愛心,呵護人間美好的、脆弱的、善良的東西。正是“戰士+護士”的情懷使得王毅能夠跨職業、跨崗位、跨領域、跨專業,取得一系列的輝煌。

與會代表合影
搞文學創作也好,搞學術研究也好,是要有真情用真情的。優秀的作品要有技巧,但最主要的還是要靠真情來打造,只有用真情打造出來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打動人。大家談到,從接觸王毅和看她的作品,感到王毅為人有熱情,作品有溫度,這套書中的不少作品,都傾注了她真摯的、透明的、坦誠的情感在里面。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戴旭感受最深的是王毅身上的感染力。她是一個真誠的、激情的軍人,她的真誠反映在對朋友的真誠,對事業的真誠,對社會的真誠。戴旭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像王毅這樣一個純粹的人比較少了,她的書也是這樣的。六本書看下來,有一種穿越的感覺,不像是今天的人寫的東西。因為對網絡人類的語言看多了,對這些還活在純真年代的語言反而不太適應,但終歸是回到這樣一種狀態好。在這種社會還能看到王毅堅守原來的精神凈土,固守自己的信念,把情感呈現在今天,難能可貴。
汪守德也認同戴旭的感受。他說從王毅的《水玉小集》看得出,她是真誠的,熱情的,說明王毅在寫作的時候,她的心態是良好的,是正面的,是熱愛這支軍隊的,她要把這種感情傾注在作品里面,所以才給社會、軍隊輸送這樣一種正能量和溫暖。
航天員楊利偉少將談到,他第一次見到王毅是在汶川地震,那時王毅是一身的迷彩,一身的泥土,在那樣一種非常特殊的時刻,一個女同志不顧危險奔波在抗震一線,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楊利偉后來看了王毅的《英雄遍地》等作品,感受到了她對待工作、對待生活的態度,執著,堅持,也看到她對待文學創作的激情。楊利偉認為,王毅的作品確實是源于生活,也反映了她對社會對軍營的關注,從她的作品里看到了對社會對軍營的獨到的見解,很感動人。
責任編輯: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