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杭州市東新陶瓷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0)
中原陶瓷藝術創新機遇研究
唐黎標
(杭州市東新陶瓷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0)
中原當代陶瓷藝術的覺醒和陶藝語言的形成,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探索、變化和發展過程,已進入了多元化發展的新時期。當代性不僅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更意味著中原陶瓷藝術發展的新格局,陶瓷藝術家們更應把握機遇,將中原陶瓷藝術創新推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舞臺。
文化 陶瓷藝術 創新機遇
中原是中華文明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的文化資源。如何把中原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中原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文化生產力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原文化的創新發展是整體規劃,實施起來要從具體的文化資源入手。中原陶瓷藝術作為獨具藝術性和技術性的藝術及文化形象,具有文化和經濟雙重價值,更好地實現其科技藝術當代轉型,勢必將有力推動中原文化建設。在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原陶瓷藝術更是面臨著創新以至繁盛的眾多機遇。
在當代社會,藝術層面已不再是曾經少數人的專寵,一方面,藝術越來越具有生活化的面貌,另一方面,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日益消融。把“高高在上”的藝術拉向現實的生活實踐與生活經驗,確實在增加日常生活世界的審美維度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也可以說,它把一種新的美學活力注入到了當今的藝術領域,也包括陶瓷藝術領域。
伴隨著中國當代文化形態逐漸向生活世界的轉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當代物質生活的“文化”化趨勢,陶瓷藝術作為一種文化性的創造行為[1],從紛繁復雜的當代藝術形式中脫穎而出,并成為人們實現藝術訴求的首選,因其活動以及陶瓷藝術本身即代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方式。
不斷推陳出新的當代陶瓷藝術品,口碑、銷量和社會影響都在逐漸擴大,很多消費者看重的是正是陶瓷藝術里面"非物質"的藝術及文化因素。
2009年問世的第一把中原壺就是陶瓷藝術融入生活的成功之作,其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之手,天圓地方的造型極具中原文化代表性。孔相卿的創作理念很明確,即“緊貼需求,緊貼實用”。孔相卿作為中原名瓷代表人物,欲通過這一嘗試使中原歷史名瓷參與當今生活,為古老的陶瓷產業找到一個新的出路。此后,大氣端莊的鈞瓷壺、簡約沉靜的汝瓷茶具、沉穩的黑陶茶具套裝、神農文化紅陶茶壺、變化萬千又渾然天成的絞胎壺紛紛問世。一系列叫響“中原壺”的創新,讓歷史名瓷重新走進中原人生活,實現了“實用器藝術化,藝術瓷實用化”,對中原陶瓷藝術創新來說頗具借鑒意義。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人類文化的“成長”,正是在不斷積累、疊加、碰撞的歷程中豐富、燦爛起來。其中,中國陶瓷文化史充分展現了中國陶瓷文化及中外陶瓷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中原地區陶瓷藝術發展迅速,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如洛陽三彩、禹州鈞瓷、汝州汝瓷、開封官瓷、鄭州澄泥硯、焦作絞胎瓷、黑陶、浚縣泥咕咕,有了工藝知識基礎后,技藝之間有很多相互交流的機會,各種技藝、理念融會貫通,許多創新方法就產生于其間。中原陶瓷文化的多樣性,為陶藝家借鑒百家之長、創一家之風,提供了技術交流的場所與平臺。
此外,中原地區不僅有厚重的陶瓷文化,而且有厚重的中原民俗文化、衣著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都可融入陶瓷藝術創作之中。
傳統陶瓷技藝的行業習俗很保守,既不允許向外人傳授,也不能加以改變。現代陶藝教育徹底打破了這一舊制,陶瓷藝術教育觀的轉變不失為提升和挖掘陶瓷藝術創新潛力的一個有效舉措。中原陶瓷藝術教育工作更是具有“面向本土,來自本土,服務本土”的現實意義,擔負著為傳統的當代轉化注入新的活力的重任。
中原地區在陶藝教育領域兼具人力和物力雙重優勢,大力發展陶藝教育有助于拔高陶藝設計人員的專業及技能水平,中原陶瓷藝術教育正朝著科學化和系統化方向發展,形成了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的辦學特色。近年來,中原地區在陶瓷教育領域做出的貢獻可圈可點,除了開設各類陶藝課程的專業類陶瓷院校如許昌陶瓷職業學院外,一些美術類院校也開設了陶藝專業,陶藝專業師生把現代藝術的設計、理念、方法、思想,與中原瓷種的工藝相結合,推出了眾多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中原地區眾多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陶瓷藝術大師也為陶藝教育工作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閻夫立、梅國建、張金偉、郭愛和、張大強等。
工業革命發生后,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制瓷業從原料到燒造技術均發生了巨大變革。科技為當代陶瓷藝術生產帶來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制瓷原料與燒造工具、技術的革新上。近十幾年來,我國陶瓷生產這一最古老的工藝領域里發生的科技革新稱得上是日新月異,極大地延續了陶瓷這一古老工藝美術品種的生命力[2]。陶藝工作者運用各種機械設備、工具以提高制作工藝水平,嘗試不同的肌理效果,研究新穎的泥土配方,運用電子軟件計算釉料配方,運用電腦三維設計制作,燒成方法等層出不窮[3]。
陶瓷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已經步入了新階段,中原陶瓷藝術能否牢牢把握住這一契機成功實現其傳承創新,有賴于創新策略的靈活運用。
1 孫軍.消費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當代雕塑藝術.濟南:山東大學,2008
2 郝爽,武夏.揭開現代陶藝燒造之謎.藝術市場,2013(6):8~23
3 周光真.“當代陶藝”的定義.陶瓷科學與藝術,2009(5):32

TQ174.74
B
1002-2872(2016)06-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