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亞培
?
關仁山:用文學溫暖世界
文/張亞培
【人物名片】關仁山,1963年生于河北豐南縣(今唐山市豐南區)。第十一屆省政協委員。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協書畫院副院長。與作家何申、談歌并稱河北文壇“三駕馬車”。
主要作品有《日頭》《天高地厚》《麥河》《白紙門》《唐山大地震》《信任——西柏坡紀事》《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執政基石》等,作品達千萬字。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一屆全國 “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兩次獲河北文藝振興獎和河北十佳青年作家稱號,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韓、日等文字,作品多次改編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舞臺劇上映。
關仁山個頭高高大大,頗有燕趙男兒的豪爽之風,說起話來節奏快,表情也很生動,笑起來眼睛彎成弧形,總是喜眉笑眼的樣子。他很有人緣,走到哪里都交有許多好朋友。他當過教師、鄉文化站長和縣政府秘書。如今他行走在文學道路上已有三十多年,在他長時間的文學探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軌跡,構成了關仁山創作的靈魂所在,那就是對鄉土的守望,對尊嚴的呼喚。
1984年,關仁山在《唐山勞動日報》發表了散文《亮晶晶的雨絲》,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出現在公開報紙上。那時候,這個愛好文學的語文教師也許想不到日后會在文學之路上越走越遠,乃至成為河北省作協主席。
80年代是文學繁榮的年代,那時,剛剛師范畢業的關仁山被分配到豐南縣一所小學教語文,也從那時候開始了真正的創作。那個時候的“文學青年”被當成一頂無上榮耀的光環,能夠走上這條路,是件光榮的事兒。關仁山是個勤奮的寫作者,他的文字頻頻見諸報刊,有了些名氣,就被調到了縣黨史辦公室寫縣志。雖然枯燥,卻也讓他接觸到了很多素材,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練筆的作用。
1985年,關仁山與人合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作品《胭脂稻傳奇》,素材就來自整理縣志過程中的發現。這部作品偏重于通俗小說的味道,并且影響了他以后的創作。他認為,那之后在雜志上發表的一些通俗小說,不是扎根生活的純文學,有些奇巧的故事,雖然算是在文學上走了一段彎路,但也培養了想像力和編織故事的能力。
這條路走到1989年,那時候通俗小說顯出沒落的態勢,關仁山也陷入了困惑之中,不過他很快又振作了。1989年秋他認識了管樺(《小英雄雨來》的作者),管樺和他愛人李婉看見他說了一句是:“你看他多么像年輕時候的浩然(《金光大道》的作者)啊。”管樺也深表贊同。

關仁山
管樺看了他的文字之后說,小伙子很勤奮,也有靈氣,但走的路子不對。管樺說,你要走正路,像浩然那樣,扎實地深入農村生活,并把他介紹給了自己的兒子,鮑河楊,是個作家。管樺對他說:“你不是沒有生活,你不知道怎么寫,你缺少思想來點燃生活。”
從那時開始,關仁山走上了純文學的道路,開始了他守望鄉土之旅。他的短篇小說《苦雪》寫好之后,由管樺推薦《人民文學》發表,并獲獎。
1990年到1991年,關仁山除了在一個叫黑沿子的小漁村體驗生活,就是跟管老的兒子鮑河楊聊天。在這期間,他對文學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
關仁山在文學道路上的第一步走得很成功,緊接著,他在《人民文學》發了中篇《藍脈》,1992年總共發表了10部中篇小說,很快占領了《人民文學》這塊陣地。

關仁山(右)與作家們親切交流
在談歌的建議下,關仁山轉型寫改革問題,寫農民生活。這是他真正的故鄉,平原的生活是他真正擁有的生活。而當時的農村改革也到了關鍵時刻。1995年他寫出了《大雪無鄉》,這是他比較早觸及中國鄉鎮企業改革的作品。發表之后反響很大,隨后又發表了《九月還鄉》,寫的是農民進城打工迷失了自己,后來又回歸到土地尋找人生的價值。”1996年,關仁山和談歌、何申被并稱為“河北現實主義道路上的三駕馬車”,隨后又被評論家雷達稱為“現實主義沖擊波”文學現象,關仁山的名氣越來越大。他創作的《執政基石》出版后,很快有了反響,在北京召開了研討會,河北話劇院將其改編成話劇《春打六九頭》,河北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與八一電影制片廠合作將其改編拍攝電影《親兄弟》,感動了無數觀眾,電影還獲得全國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2002年,關仁山迎來了他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天高地厚》(后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寫了三個家族三代人的三十年,從而折射出中國農民的命運。關仁山坦言這是他一直以來就想寫的東西。他提到浩然老師很關心這部書,曾說過:“冀中平原既有東北農村的特征,還有河南、安徽農民的特征,你必須扎根在冀中,寫出好的長篇來。”《天高地厚》在十六大開幕前10天完成了,作為十六大的獻禮作品,又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說:“這些年缺少一部大部頭的反映農村的作品,我堵了這個空白。曾在廣播中播講《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李野默看中了這部小說,在非典期間播了出來,收到了很好的反響。”最終這部作品入圍了茅盾文學獎。隨后出版的長篇小說《麥河》(改編成電視劇《家大業大》)描寫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的故事,再到長篇小說《日頭》反思了農村貧困和苦難的根源,關仁山的“農民命運三部曲”完美收官。他完成了他所說的“農民可以不管文學,但是文學永遠不能不關心農民的命運”的理想。
關仁山和王家惠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從1998年開始,他們采訪幸存者、收集資料,30年積累,6年采集資料,最終創作了長篇《唐山大地震》并暢銷一時。汶川地震時,關仁山到汶川采訪并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呈現的,是汶川大地震這段苦難中涌現出的一幕幕動人的故事。在大災面前,災區人民舍己救人,災區的干部群眾不棄不離,全國各地,一支支搶險救援隊奔赴前線,以及政府對生命的重視,對生命個體的心理治療干預,高科技救援手段等,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巨大變化,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關仁山說:“我是唐山人,我有責任創作這樣一部作品,展現人性光輝和大愛力量。”2010年這部作品獲得全國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一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關仁山非常勤奮,每天都在寫作。雖然他生長在農村,但他不滿足于過去的生活經驗,在擔任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的同時,還長期下農村深入生活,體會新時代農村生活的脈動,還跑到江浙農村進行考察,觀察比較新農村的變化,他的作品都帶著鮮活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關仁山還是個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的作家,去年出版的《白紙門》,他成功從敘述上躲開平原小說的敘事風格,追求一種民俗文化的視角,利用當地民眾文化的視角關注漁民精神世界。一部《白紙門》,融入了剪紙文化、海文化、門文化等幾種文化,寫出了幾代漁民的幾種風貌。
“作為作家,不應遠離變革時代,而應該在民族轉型期幫助人們對時代的震蕩產生思考,作家應該多一套筆墨,多方面展示出才華,這樣對讀者和作家本人都有新鮮感。”在關仁山的心目中,父老鄉親與多情深厚的土地一樣,是永恒的主題,是創作的源泉。他認為,看一個作家是否有力量,要看他從人民大眾身上吸收了多少營養,看他與這個時代、民族的精神生活有無深刻的聯系,一個作家認識歷史的深度,取決于其精神視點的高度。作家洞悉了人世間的“溫暖和愛”之后,才能賦予作品美麗與莊嚴。作家容易看到生命的盡頭,他在心里為人類痛哭,也為自己痛哭,有時,可能不乏悲觀的自問。但同時,一個作家要有堅定的信仰。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提到理想與信仰。如果對理想信念動搖,疑惑,那么作家筆下的人物就不可能守住人物和信仰,如果對人民缺乏著真誠的熱愛,作家筆下的人物就難以呈現思想光芒和情感力量,作品的深度取決于人物形象的情感深度,作品的高度取決于形象的精神高度。所以,作家要永遠牢記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不斷提升自己的學養、涵養和修養。
作為省作協主席和省政協委員,關仁山表示,自身創作要努力,同時也會更加關心河北作家隊伍建設,團結、服務好河北作家的精品創作,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回報社會、回報人民。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在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中貢獻河北文學工作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