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金祥 劉行健
?
維護文化安全應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經驗
文/劉金祥劉行健
當今世界處在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歷史進程中。無所不在的信息化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各異、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有別的國家和地區裹挾到云詭波譎的世界市場大潮之中,且逐步累建構織起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國際分工體系,使國際間的經濟關系從物質產品生產領域延伸至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領域。由于各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不均衡、信息不對稱以及文化產品競爭力和抗沖擊能力的迥別,處于弱勢的國家面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對于中國來說,文化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難以與西方發達國家抗衡。尤其是歐美以文化產品為手段和途徑,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和分化,思想文化領域成為中西方激烈碰撞和爭奪的主戰場。嚴峻的形勢和急迫的任務要求我國必須開闊視野,博采眾長,盡快制定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能力和抵御能力。
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對維護文化主權、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具有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與其不失時機地出臺政策法規、不斷健全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密切相關。在這些國家中,美國奉行的是“無為而治”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政策理念,法國恪守的是政府主導的政策取向,韓國堅持的是市場和政府并重的政策基準。建立在這些理念、取向和基準之上的文化產業政策是其國家歷史文化演進的必然結果,也是其體制、國情、經驗綜合作用的邏輯產物。盡管這三個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在主導思想、內在機理和運作模式上不盡相同,但在促進本國文化產品占領世界文化市場、維護本國文化不受外來文化侵害方面卻極其一致,這對于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經驗不足的我國來說,具有很大的啟發價值和借鑒意義。
維護國家安全是制定文化產業政策的根本準則。鑒于文化資本的天然逐利性和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繁興,不僅能夠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增強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和綜合國力,而且能夠產生釋放強大人文效應,提升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成為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國家利益的必要手段。基于此,美國、法國和韓國在制定文化產業政策時,均把維護國家安全作為基本出發點,把保障國家利益作為根本取向。美國政府始終認為,與西方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相沖突的文化產品比手持槍支、懷揣炸彈的恐怖主義分子更危險更可怕。因此,在表象上美國似乎對外來文化持開放態度,但在具體實踐中通過簽訂國際性條約,保留在國際文化產品自由貿易中隨時采取單邊行動的特權。美國自建國以來一直未設立文化部,也沒有在聯邦層面上設置文化管理機構,但在9·11事件發生后,為應對恐怖組織對國家安全的威脅,立即從文化政策上作出重大安排與部署,成立了國土安全文化局,對非主流文化進行監督和管控,在情況異常時關閉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文化組織和文化企業。法國為了強化其他國家對法蘭西文化的認同和接納,多年來始終秉持“文化例外”原則,制定行業補貼、配額制以及稅務減免等政策措施,實行對好萊塢大片的風險評估制度和互惠配額制度,推動本國文化產品的對外輸出,增強法國文化在全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韓國為了傳承人文基脈、累積人文底蘊,通過將一些重要節日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頒布文化財產保護法、設立文化遺產專項基金等辦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本國傳統文化的同一性和完整性,努力避免本國文化遭受肢解與割斷。上述三國的舉措提醒我們,制定文化產業政策必須上升到文化安全的高度進行考量和研判,所有政策舉措都要服務服從于國家利益的需要。


植根國情實際是制定文化產業政策的基本依據。文化產業政策作為國家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過程中要從本國實際出發,把本國國情作為基本依據。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國家,政府在制定文化產業政策時,堅持文化多元主義,鼓勵和支持多形態多樣式文化產業發展,以此維系美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法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國度,法國人對本國文化持有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文藝復興以來,歷屆法國政府都把傳承本國綿長醇厚的歷史作為制定文化政策的首選要素,把保護本國色彩紛呈的文化作為制定文化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頒發鼓勵基金會、企業和個人出資保護文化設施的文件,使文化資源得以合理開發和利用,并始終葆有獨特魅力。韓國一直以來以單一民族文化為自豪,但從上世紀60年代始移民數量不斷增加,異質文化隨之進入韓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韓國政府正視多文化社會逐步形成這一國情變數,于2008年頒布實施《多文化家族支援法》,調整和規范本國居民與外來者的文化關系,化解民族間的文化矛盾和觀念隔閡,使韓國社會有序向前發展。這些國家的成功做法說明,制定文化產業政策必須立足于國情實際,著眼于現階段的客觀情況,對文化產業政策進行充分研究、科學論證和精心設計,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準確進行戰略定位的基礎上確立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既不能滯后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發展的現行階段。
順應時代走勢是制定文化產業政策的必然要求。作為人類思想和行為重要表征的文化產業政策,具有實踐性、批判性、開放性等特征,既是時代演化的重要結晶,也是對時代走勢的具體彰顯。也就是說,文化產業政策是時代走勢的產物,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改進。美國、法國和韓國的文化產業政策審時度勢,適時調整,確保各自文化產業發展處于時代前沿,為維護文化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爭取先機。美國政府針對互聯網對好萊塢電影構成嚴重挑戰這一現狀,采取提供土地、減免稅收、保護產權等政策措施,支持電影商加速發展數字電影、類型電影,確保本國電影產業處于世界領先位置。法國政府針對寬帶產業飛速發展使影視業和唱片業遭受前所未有的盜版威脅這一實際,采取發展網上點播、立法打擊盜版和降低電信使用費等辦法,使本國音像產業在全球市場中保持較強的競爭優勢。伴隨電腦設計技術的突飛猛進,人物形象產業正在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形態,韓國政府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半期起,就把發展人物形象產業寫進《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修正案,2001年通過建立文化產業支援中心全力支持人物形象產業發展。此后,該產業不僅成為韓國文化產業的正式門類,而且很快進人了高速發展期。這三個國家制定文化產業政策因時制宜、因勢制宜,置身時代潮頭,不斷搶占世界文化產業的高層和頂端的啟示是,文化產業政策要把握時代走勢,掌握時代特征,主動應對當今世界的新變化新挑戰,切實掌握發展尖端文化產業的主動權。
尊重市場規律是制定文化產業政策的重要前提。文化只有進入市場才能成為產業,文化企業只有遵循市場機制才能成為利益主體,才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競爭主體。美國、法國和韓國都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文化產業政策總體上都遵守市場機制,發揮價格、稅收、利率等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防范壟斷發生,構造資源合理配置的微觀基礎,促進文化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處于發展的起始階段,伴隨經濟全球化的迅疾演進,我國面臨著日趨開放的世界文化市場,西方文化給我們帶來很大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堅持文化產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另一方面必須按照市場經濟邏輯來設計和規劃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原則、發展目標和發展措施,把改革文化體制機制、培育國內文化市場、開發國際文化市場作為重點,借助國內外市場的力量來發展壯大我國文化產業。利用世貿組織合理規則,采取靈活有效措施,爭取更多時間和更大空間,加速民族文化產業強筋壯骨,捍衛國家文化主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切實維護我國文化安全乃至國家安全。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