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琴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歷史古鎮中沿街立面環境改造設計初探
——以運漕鎮小北門為例
游曉琴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以運漕鎮小北門為例,從總體現狀、歷史環境解讀出發,對沿街立面環境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造對策和手法,很好地表達了地域環境文化特征和建筑特色,對進一步研究類似城鎮街道立面環境改造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運漕鎮;沿街立面;改造設計;對策
木門、推窗、青瓦以及瓦上不經意長出的幾絲綠色,老街居民愜意的生活“畫景”,令人生羨。沒有了繁華喧囂,古鎮居民如今都真真切切地享受著樸素、恬淡的生活。
運漕鎮是一個有千年歷史的古鎮,其自然條件優越,東進長江,西通巢湖,水上運輸發達,是上游合肥、六安、廬江、無為、巢湖等地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出江的必經之地,歷來就是商業重地。歷史上為安徽江北八大重鎮之首,被稱為“小蕪湖”。
1.1 歷史解讀
人文古運漕,生態蓼花洲。運漕鎮,一座被水寵愛著的江北重鎮,裕溪河、牛屯河繞鎮而過,流淌出濃濃的歷史韻味,滋養出千年古鎮流光溢彩的繁華。
這里既有明初“江北十二圩鹽引岸”的輝煌,亦有36街、72巷、48道閘的繁華,商賈云集、市埠繁榮,是運漕鎮曾經繁華的真實寫照。
“過街木樓石板路,青磚小瓦馬頭墻”。順著裕溪河,行走在運漕的老街上,踏上這青石板鋪就的古色古香的街道,仿佛回到了那商驛繁華的年代。老街兩旁的老屋大都不復先前的模樣。運漕的商家大多都是徽商,因此運漕老街上的建筑大多具有徽派建筑特點[1](圖1)。

圖1 運漕古街
如今,運漕鎮奏響了開發千年古鎮的序曲,構建以古鎮旅游為核心、度假休閑為目的、生態產業為依托的文化生態休閑景區,讓這座“水鄉明珠”更加璀璨,也為古街中的改造提供了契機。
1.2 現狀環境
在運漕大街小巷能明顯感受到近年政府在城建發展上的投入,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對古街的改造。沿著小北門走一圈,古舊交替的現狀讓人深思。
沿街居民高度評價了政府近年修整過的青石板路,并期望沿街的房子、環境也能得到統一的修繕和改造。他們的想法是:運漕是古鎮,房子是老房子,希望整體保持古色古香的韻味,并在入口有地方特色標識。小北門現狀有幾棟歷史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不少一層的老木房子,而新建的樓房和它們一起顯得極不協調。所以確定了這次改造的原則:規劃的最終目的是為當地居民使用服務的,他們的想法應作為重點考慮。
小北門沿街立面環境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① 部分建筑功能落后,生活不便。② 建筑立面色彩缺乏整體規劃設計。③ 缺乏建筑立面細部設計。④ 缺乏沿街立面環境節點設計[2]。
2.1 沿街建筑類型
2.1.1 歷史價值較高的古建筑
優點:建筑風格較統一,包含幾處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徽派元素及歷史古韻凸顯,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
缺點:年代久遠,部分建筑出現破損和外墻脫落的現象,安全性、舒適性較差;部分現代元素的插入也使之與原來的古韻格格不入,古建筑上隨處搭建構筑物。
2.1.2 歷史價值一般的古建筑
優點:清一色的磚木石結構,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古建筑價值,可作為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古韻氛圍的有效補充。
缺點:年代久遠,建筑外觀損毀較為嚴重,建筑結構急需修繕,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部分構筑物侵占道路,各種工程管線雜亂纏繞于建筑之間,有安全隱患并影響街道整體形象。
2.1.3 外觀較好的現代建筑
優點:建設年代較近,整體質量較好;外觀色彩鮮艷豐富,使用混凝土磚石結構,表面有貼磚,有鋼鋁材質欄桿,窗欄,玻璃鋁合金窗戶;居住舒適性較高。
缺點:這類建筑與整條古街的風格形成極大反差,破壞了古街的歷史風貌和韻味;建筑樓層較高,破壞了古街的天際線。
2.1.4 外觀較差的現代建筑
優點:質量比部分古建筑好,偶見部分徽派元素如:斜屋面、木板門;整體風格介于古代與現代之間,建筑高度接近于古建風貌。
缺點:建筑外立面幾乎沒有作處理,或簡單的白石灰粉刷,或構筑材料直接裸露,外觀上既沒有古代建筑的樸素風味,也沒有現代建筑的完整華麗(圖2)。

圖2 四種類型建筑
2.2 沿街建筑元素
2.2.1 屋面形式多樣,含部分徽派元素
部分建筑的屋頂、屋檐仍然保留著古徽派的建筑元素,具體表現上存在著差異:有山墻、魚鱗瓦、小青瓦等;有的建筑屋頂使用現代瓷磚或大理石材質的瓦;有的檐角作翼狀處理,平直亦或斜直;部分屋頂有欄桿,或磚石砌筑成的低矮圍墻。
2.2.2 室外構筑物雜亂、缺整體設計
沿街建筑立面上,空調機位、晾衣架、遮陽設施、市政電線等隨處可見,未統一進行設計安排,居民堆放隨意性大,整個街道環境外觀上混亂無序,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F代風格的店招也與古街的形象不符。
2.2.3 門窗、雨篷風格不一,缺細部設計
街道兩側建筑門窗都是居民自行安裝,其形式也都在朝著現代新式門窗更新變化;門、門板、門框、窗、窗套、窗欄、欄桿以及雨篷的形式多樣,風格迥異,材質雜亂,整體感混亂,影響整個街道的古韻形象。
2.2.4 墻體色彩混亂、表層脫落
街道兩側的建筑墻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整體呈現紛繁復雜、令人眼花繚亂的色彩和肌理。部分墻體表面進行了粉刷處理,但有的已脫落;部分墻體建筑材料裸露。此外,每戶的立面顏色、材質差異較大,有的水泥粉刷,有的石灰粉刷,有的又貼上各色的瓷磚、小面磚或其他材質[3-4]。
2.3 沿街環境小品
2.3.1 綠化、小品零散,缺規劃設計
沿街兩側的綠化都是居民自行栽種或野生的,有覆蓋院門、圍墻的垂直綠化,有墻壁上的攀爬植物,這些綠化部分已和建筑環境融為一體,其他則為建筑之間的零星樹木和草地,整體上缺乏統一的綠化設計。
沿街兩側缺少垃圾桶、坐凳、路燈等環境小品,這些應作為古街改造的一部分統籌考慮,在滿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小品尺度強調親切宜人,并將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符號融入其中,與古韻氛圍融為一體。
2.3.2 廣告、門聯、夜景,雜亂無序
廣告在一定程度上為街道增加活力,但雜亂無序的廣告也給居民帶來視覺上的混亂和心理上的厭煩。街道兩側也存在廣告牌和廣告語與古鎮文化不和諧的現象,如酒店的店招廣告遮住一層的部分門窗,電線桿粘貼小廣告等。
門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之一,應統一設計張貼位置,使之整齊協調,并與古街的文化相結合。小北門沿街現狀尚未考慮夜景設計,目前很多街道環境已經開始注重夜景設計,多少可以彌補沿街建筑色彩設計的不足。
3.1 傳統元素提煉
木門、推窗、天井等建筑元素要提煉和展現,對于景燈、廣告牌、景觀綠化、雕塑、門聯、垃圾桶等環境小品也結合傳統元素進行設計選取。
3.2 建筑、環境色彩應用
灰白墻、青磚、黛瓦、桐油色木樓、木門、木窗、青色石板路,宛如一幅水墨畫。徽派建筑的色彩以灰白為主,輔以黑、深灰、深藍,以熟褐、赭石點綴,色調寧靜而幽遠、簡潔而不簡單,色彩耐人尋味并能很好地與環境融為一體。
3.3 建筑材料運用
外墻裝飾材料痕跡斑駁,嚴重影響了運漕古鎮形象。改造中,靈活利用現代材料或地方性材料,合理地表達出運漕文脈的延續性,如磚木竹石等天然材料造就了徽派建筑,在使用時也盡量保持材料的原有特色,師法自然并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3.4 建筑技術選擇運用
通過更換飾面材料、外包立面、更換立面等,改變原有建筑立面混亂的視覺效果。通過改變飾面材料材質或者色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建筑立面的視覺形象;或者通過外部造型的變化,比如橫豎線條,紋理墻面腰線、窗套、花飾等方面;對于建筑立面構成方式在視覺語言上進行重新組織,調整建筑的比例、尺度等因素,改變原有建筑的立面視覺效果[5-6]。
4.1 建筑改造
尊重原有建筑的功能性與結構的安全性,大部分建筑均以磚混為主要結構;對大部分質量較好的建筑均采用保留的方式,對屋頂、外墻面、門窗等建筑細部進行改造。
對少部分建筑鑒于整改的可行性小,建議拆除重建。
4.1.1 改造類型
(1) 保留的建筑:對于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加強保護,在維持原貌的基礎上整治修繕。
對于新建建筑,質量較好,但沒有考慮與周圍建筑、環境的協調,在外觀上進行適當的復古、造舊處理,增加徽派建筑元素,使之與整個古街融為一體,如圖3所示。
(2) 改建的建筑:質量及外觀一般的建筑,加固其功能結構,提高安全性,將屋頂天際線統一處理。大部分外墻面改為噴涂或小面磚,墻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墻,簡潔明快,古樸淡雅。原有的鋁合金或鋼門窗進行整改更新,結合空調外機處理,形成豐富的立面肌理。
(3) 拆除重建的建筑:小部分建筑物陳舊、安全性差,立面形式與周邊建筑不協調,不宜改造,建議拆除,重新設計建造。
4.1.2 建筑元素改造
(1) 屋面:屋面采用小青瓦材料,根據建筑現狀屋面的形式和材料的不同采取相應整治措施:
完好型:小青瓦屋面,屋面保存完好,予以保留。色彩沖突的則進行更換。
基本完好型:小青瓦屋面,局部有破損,對屋面進行整修。
破損型:屋面破壞嚴重,檐口、屋脊破壞嚴重的需重新翻修。

圖3 現代建筑立面整治前后
(2) 斜坡屋頂:傳統徽派建筑的坡屋頂運用很靈活,不拘朝向和大小,并且層次感極強。住宅一律使用坡屋頂,保留的平屋面建筑,根據天際線的變化和美觀保留修整或改為小青瓦坡屋面。多高層公共建筑盡量使用現代建筑技術及材料,采用與坡屋頂相協調的變形處理,使天際線變化和諧。
(3) 墻體:在現代建筑當中馬頭墻的使用,沒有被忽略,但是在實際的應用當中做了極大的簡化,取消了瓦脊,墻頭只鑲灰邊的略作直線轉折,部分建筑中甚至只用一條灰邊來替代,結構簡單卻又富含古徽派建筑的韻味。
(4) 門窗:門窗的整治包括門、門板、窗、窗套和二層窗下欄板等。拆除所有鋼門窗和門窗上安裝的防盜門、防盜網等和改造風格不符的構件。禁止采用外凸式防盜窗或防盜門,如必須安裝的則安裝于門窗扇內側及門板內[7-8](圖3)。
4.2 環境小品改造
景觀綠化結合古代文人賦予高尚品節的四君子“梅蘭竹菊”或歲寒三友“松竹梅”設計,使其映襯在白墻之下,似一幅水墨畫。
雕塑小品結合座椅、綠化等設置,可選取當地的歷史名人或者標志物,既能作為居民或行人休憩時使用,亦能作為觀賞、傳遞文化信息之用。
廣告標識的設置應不影響建筑和環境特征,并與其協調,從位置、尺度、形式、色彩多方面出發,實現與小北門古街形象的有機融合。
夜景結合景燈設計,注重人的視覺感受以及小北門沿街建筑形態的質感營造,針對不同的區間,光的強度和色彩將相應變化,從而加強沿街立面環境的立體感、層次感[8-9]。
歷經風霜雪雨、兵燹除舊,古鎮、老街能夠留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社會的發展進步,也一度逼迫其退出歷史舞臺。某些古鎮、巷道、建筑,是人文脈絡中的重要環節,它們足以反饋當地的歷史、時代的歷史、人類的歷史,人們沒有理由忽視、蔑視乃至無視[10-11]。本次改造設計在解讀其形成、發展和現存問題下,通過追尋數百年前先輩的神會意韻,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和遠古傳承的生活習俗,因地制宜,通過對不同環境元素進行改造,以達到對沿街立面整體環境的適度保護和改造設計(圖4)。

圖4 改造后效果
[1] 鄭 宏.運漕古鎮歷史建筑風貌分析[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233~236.
[2] 孟春芳.關于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的思考——以徐州市中山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為例[J].江蘇建筑,2008(2):16~18.
[3] 方松林.長安區太乙鎮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3(1):258~261.
[4] 何璐珂,程 亮,陸宜旺.淺談城市街道景觀整治中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設計——以武夷山武夷山大道市區段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為例[J].福建建筑,2010(8):17~22.
[5] 姚國祥.歷史古鎮中沿街立面改造設計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2(2):75~86.
[6] 李 光,唐 麗.舊有建筑外立面改造中的現代建筑設計手法探析[J].中外建筑,2012(8):32~34.
[7] 劉 坤.對西安城市更新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思考——以翠華路街景整治規劃設計為例[J].中華建設,2009(9):64~65.
[8] 龍珍華.對歷史古鎮中街道立面改造設計的幾點思考[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10):88~89.
[9] 丁 婧.城市街道景觀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設計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09(6):9,74.
[10] 胡必暉.城市有機更新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設計方法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6(4):182~183.
[11] 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遺失聲明
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阿蓉同志的建筑施工企業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安全生產考核合格證書遺失。證書編號:皖建安C(2010)0067568。特此聲明作廢。
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張傳柱同志的建筑施工企業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安全生產考核合格證書遺失。證書編號:皖建安C(2010)0067612。特此聲明作廢。
2016年5月19日
2016-07-06;修改日期:2016-07-11
游曉琴(1985-),女,安徽池州人,碩士,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
TU241.5;TU-80
A
1673-5781(2016)04-04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