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青
青少年養成理性健康的金錢觀和價值觀,“財經素養”是重中之重。
本應是“象牙塔”的校園,但如今,卻正被扭曲的校園網貸平臺攪得不安寧。這一方面反映網貸市場亟待健全規則、加強監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財經素養教育的缺失。
一筆數額不低的貸款,在沒有父母的監督下,學生可自由支配,既能用作學習創業,也可用來揮金如土。一旦他們難以抵擋奢靡、享樂主義的沖擊,便很容易陷入了“連環貸”的圈套,甚至誘發高校學生負債自殺的極端事件。
不可否認,校園網貸畢竟給很多人帶來了便利,因噎廢食的態度并不可取,因此,加強財經素養教育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根據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定義,財經素養是關于財經概念和風險的知識和理解力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解力的技能、動機和信心,以便在廣泛的財經背景中作出有效決策,提高個人和社會經濟利益。
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認為,在動態復雜的金融市場里,金融教育是一生的追求,要使各個年齡段,各個經濟地位的消費者都能自如地應對他們金融需求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并能夠利用金融產品和服務,來最好地滿足他們的目標。擁有足夠信息和知識的消費者,乃是自己利益的倡導者,也是抵御眾多不適宜、成本過高或者誤導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最好防線之一。
受當前享樂主義和攀比思想的影響,不理性消費的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屢見不鮮。出入高檔消費場所、“割肉”買名牌包已經成為部分大學生群體炫耀的方式。
在這種扭曲價值觀的引導下,貸款消費成為一種“時髦”行徑,而層出不窮的網絡信貸平臺卻幫助了這種不良風氣的滋長,面對如此形勢,通過財經素養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群體理性消費既恰逢其時又刻不容緩。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提高國民的財經素養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加大了對財經素養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美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將財經素養教育納入國民基礎教育體系中;英國在2000年把財經素養教育正式列入了英格蘭的學校教育系統;2005年,澳大利亞年出臺的《消費者和財經素養的國家框架》中,財經素養教育覆蓋的階段從幼兒園到十年級;日本金融宣教中央委員會將2005年定為日本“財經素養教育元年”。
但是,中國的財經素養教育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上海百特教育公益創始人王勝認為,由于財經素養教育長期缺失,大多數大學生在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時不知道如何辨別核算風險。
這種現狀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及教育部要將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切實提高國民金融素養。
日前,全國首個面向青少年的財經素養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師范大學正式揭牌成立,以期推動我國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在此領域的學術調查和研究。
青少年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理性抉擇,養成理性、健康的金錢觀和價值觀,“財經素養”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