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春節前后,我的微信里常刷出酒精味兒爆圈的合影,那是各種同學聚會的衍生物。N多張油乎乎、紅撲撲、笑嘻嘻的褶子臉,拼命擠進一張照片,湊成一個大寫的醉字。
可是——那誰和那誰誰,上學時不是勢不兩立嗎,現在也可以談笑風生了?尚某某和譚某某同寢3年見面如路人,如今都能嘴對嘴自拍了?在同學模式下不來電的人,打開社會模式倒成了勾肩搭背的“老鐵”?這么波譎云詭、充滿內心戲的問題,絕不能僅用一句“為了建立人脈資源”潦草作答。也許我們先要問問,為什么上學時有的人成不了朋友?
在我們愛憎分明的少年時代,內心持有清晰的界限感。那些能邁過我們心靈防線的人,必是與我們的精神世界高度契合的人,我們只會與這樣的人做朋友。相反,那些被擋在我們精神認同線外的人,無論人品優劣、性情善惡,都很難成為我們的朋友。
就好像擠牙膏方式不同會導致離婚一樣,每種微小的行為方式差異背后,都潛藏著人生態度與價值取向的巨大鴻溝。我們很難跟與自己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人,長期友好地相處。朋友之間,終究需要一份認同。
可是,16歲時缺少認同的人,36歲就能相互認同了嗎?
也許是的。時間會拆掉人心里的墻。但這并不代表一個人變得更成熟更包容了,恰恰相反,這很可能說明一個人更偏狹了。也許他正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只是認同并接受一種可以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精神世界里暢行無阻的價值觀。因為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所以這種價值觀被稱作主流價值觀——比起自身努力,它教人更相信關系的力量。
所以,那些二十年來天各一方、生活內容毫無交集的人,終于在此處找到了精神世界的聯結點,就好像一群失散多年的馬匹,又回到了同一處水源。
這不是很神奇嗎?大家原本走了不同的路,二十年后卻殊途同歸,甚至成為好友。少年時發誓賭咒,老死不相往來,中年時卻推杯換盞,一笑泯了恩仇。真是看到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局的一場人生好戲。
為什么會這樣?講個小故事:
有一大群螞蟻一起爬山,有些螞蟻懶散,相信生命就是用來享受的,要過得舒舒服服才不枉此生,于是它們就在山腳下離地一尺處劃個圈,搭個棚,不走了,就跟這兒過了。它們能看到三尺遠的風景,足夠了。對它們而言,三尺即天堂。
其他螞蟻繼續往上走,它們相信山上的果子更肥,空氣更新鮮,能讓全家生活質量更高點,流點汗也值。再加上,身邊還有其他加勁往上爬的螞蟻,都長六條腿,落人身后,面兒上無光。雖然不斷有螞蟻在行進中停下劃圈搭棚,但更多的還是爬上了山腰,這里水草豐盈,氣候適宜,是最適合置家立業的區域。在這個舒適區里,大多數螞蟻不再往上爬了。它們都能看到三十里外的風景了,足夠了。它們有共同的經歷,有相差無幾的高度,有相同的對生活的預期。山腳下的,它們不愿俯就,山頂上的,它們高攀不著,于是它們橫向張望,將同樣停留此處的螞蟻認為同類,視作知己。
在這之后,只有極少數的螞蟻,還在向上爬,它們不認為奮斗是為享受做的鋪墊,它們前行不為享受,只為它們向往的那三千里的風景。
故事并不新鮮,道理也很淺顯。只是這幅畫面讓人慨嘆,少年曾經兩眼仇,中年竟成莫逆友,全因我們上了紅塵的這艘賊船啊!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