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
【摘 要】吉林省磐石市一面城山區金及多金屬礦區主要出露地層為大河深組、大醬缸組、四合屯組(玉興屯組)、南樓山組地層。主要發育斷裂為加興頂子—興隆川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帶,取柴河—興隆川—大橋北西向斷裂和小取柴河—加興北西向斷裂的北東向壓扭性斷裂系統。研究區內金屬礦化種類較多,包括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等金屬硫化物礦化,主要受北東向斷裂控制,金屬礦化主要存在于花崗巖破碎蝕變帶中,共發現兩條蝕變帶,延伸都達到400m。
【關鍵詞】磐石市一面城山區;多金屬礦;地質特征
1 礦區地質概況
1.1 地層
本區屬于東北地層區,區劃屬松花江區,吉林—延邊分區,吉林小區。
研究區內出露地層依次為大河深組、大醬缸組、四合屯組(玉興屯組)、南樓山組地層。
大河深組(P1d):在工作區分布在興隆川、小屯一帶,呈北東向,并有少量碳酸鹽巖出現。主要巖性組合為變質砂巖夾變質安山巖千枚巖(原巖為凝灰巖類)。在地貌上多形成一些圓形的山包,具放射狀水系網,有可能是“古火山錐” 和“古火山口”,其內往往有鐵礦存在,如紅石砬子鐵礦就位于此環狀構造內。本組巖性組合特征是:以海相火山碎屑建造為主,個別地段出現大量海相陸源碎屑建造,代表了一次海底火山噴發活動。
大醬缸組(T3d):分布在一面城、細林河子東山、西山一帶,處于石虎溝—細林河子火山盆地內,由于受石虎溝北西向壓性斷裂帶所破壞,地層出露不連續,多呈小的斷塊出露。巖性主要為灰黑色粉砂巖,且普遍角巖化。本組巖性組合特征是以黑色粉砂巖、泥質砂巖為主,偶夾少量砂礫巖、礫巖。巖石普遍具有輕微變質和角巖化。
四合屯組(J1y原煙筒山幅的玉興屯組):主要發育在石虎溝—細林河子火山盆地西緣,主要巖性凝灰質礫巖、含礫砂巖、粉砂巖。
南樓山組(J1n):主要分布在石虎溝—細林河子火山盆地內,在細林河子村南山查明其與下府四合屯組呈不整合接觸。本組為一套中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巖及熔巖。主要巖性為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少量集塊巖組成。現代地貌表現為中、低山系,山脊陡坡。
1.2 構造
研究區位于吉中地區多金屬成礦帶中部,斷裂構造極為發育。
區內構造主要有加興頂子—興隆川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帶,取柴河—興隆川—大橋北西向斷裂和小取柴河—加興北西向斷裂,在區域上屬大黑山經加興、興隆川直到驛馬的北東向壓扭性斷裂系統。該斷裂系統大體上是沿古生代、中生代的地層與燕山期花崗巖巖類接觸帶延伸的,控制了區內巖漿巖的分布。尤其后期的北西向斷裂將前期北東向的斷裂被切割成數條,起到了控礦和儲礦作用。沿這三條斷裂構造都有超基性、中性及花崗巖小侵入體充填,蝕變礦化較為普遍,是成礦的有利部位。
取柴河—興隆川壓扭性斷裂帶,位于取柴河—王家—興隆川—小屯一代,從北西向南東由四條斷層、破碎帶組成,出露長大于15km,走向320°—340°,傾向北東,傾角60°—70°.主要發育在燕山早期花崗巖和華力西晚期—早印支期石英閃長巖中。在在東興隆川—小屯一帶主要發育在燕山早期石英正長巖和下二疊統大河深組地層中,呈“假片麻狀構造”,并強烈擠壓破碎、蝕變,擠壓帶約100m以上,產狀60°∠60°。使大河深組地層發生次一級褶曲,并有石英和閃長玢巖侵入。
牛心頂子—細林河子壓性斷裂帶,位于牛心頂子—一面城—細林河子一帶,主要發育在三疊統大醬缸組和小蜂蜜頂子組地層內及華力西晚期—早印支期巖體接觸帶內,由2—3條壓性斷層組成,走向30°,傾向南東,傾角56°—75°,個別地段沿石虎溝—細林河子盆地北西部基底延伸展布。西南段于山見北東向破碎帶,及同向三條壓性斷層,沿斷層由次玄武安山巖侵入。
細林河子斷陷盆地,出露于石虎溝—細林河子等地,呈北東向延伸,出露面積約64km2。其北西部位于牛心頂子—一面城—細林河子一帶,被石虎溝—細林河子壓性斷裂帶所隔斷,盆地內部由晚印支早燕山亞構造旋回形成的石虎溝—細林河子背斜、懸羊砬子單斜等組成,盆地內主要巖體有燕山期死馬山巖體,主要礦產有驛馬銻礦床。
區內褶皺構造為南樓山—四合屯向斜,長60km,寬約20km,為開闊的向斜盆地型。軸向45°,北西翼傾向135°,∠25°~50°,南東翼傾向315°,∠30°。由于燕山期的花崗巖侵入,地層產狀紊亂。
1.3 巖漿巖
研究區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花崗巖類侵入體,多呈巖株、巖墻產出,并多與中生代火山巖相伴。主要巖性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閃長玢巖脈等。
黑云母花崗巖:在研究區大面積分布。巖石風化面為灰白色至褐棕色,中粗粒及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長石含量占50%~70%左右,半自形板狀。石英含量約25%左右,呈不規則粒狀。黑云母含量約5%~10%,褐色片狀。
花崗斑巖:分布在楊木頂子一帶,巖石風化面成黃棕色,中粒斑狀結構,塊狀構造。由于蝕變較強,多形成蝕變花崗巖。變余斑晶為黑云母、斜長石、鉀長石、含量60%。黑云母片約0.3—0.6mm,多析出鐵質。斜長石、鉀長石全蝕變呈絹云母,僅保留自形板柱狀外形,粒徑0.5—2.8mm。基質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云母,粒徑一般0.1—0.5mm,含量35%。沿裂隙貫入較多石英脈。
花崗閃長斑巖:主要侵入在地層中。巖石呈灰白色及黃白色,較致密,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長石、石英、角閃石及少量的黑云母等。長石、角閃石為斑晶,其他礦物構成基質。
閃長玢巖:主要出露在小屯一帶,巖石呈灰綠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輝石、角閃石、斜長石,含量45%。輝石呈半自形柱狀外形,斜長石呈自形—半自形板狀,角閃石半自形柱狀、粒狀,基質成分相同,其中斜長石較多,粒徑在0.1—0.2mm,含量55%。
2 礦體地質特征
研究區內圍巖蝕變及礦化現象普遍,在地層和巖漿巖中均見有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蝕變及礦化。區內安山質巖類最普遍的蝕變為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局部蝕變有綠簾石化、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滑石化等。而綠泥石化、滑石化、絹云母化多見于構造壓碎帶中發育。巖漿巖中的蝕變為硅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鉀長石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等。
研究區內所見金屬礦化為輝鉬礦化、黃銅礦化、黃鐵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輝銻礦化、褐鐵礦化等。
區內已知黃鐵礦化破碎蝕變帶長約1000余m,嚴格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寬150m~300m,走向45°,傾向北西,傾角45°~50°。礦化極不均勻,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及少量的黃銅礦、輝鉬礦、閃鋅礦等圍巖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青盤巖化等。據基本分析結果,鉬最高為0.03%。
研究區內可見兩條礦化蝕變帶,一條在花崗巖與安山巖接觸部花崗巖一側發現寬約20m的礦化蝕變帶,其走向235°,傾向145°,傾角80°。該礦化蝕變帶以強硅化、黃鐵礦化為主,黃鐵礦分布均勻,呈侵染狀分布,晶形主要為它形。在該礦化蝕變帶的南西延長400m處見黃鐵礦化、硅化蝕變巖轉石,推測該礦化蝕變帶延長達400m以上。
另外一條出露于花崗巖構造破碎蝕變帶,蝕變以強硅化、褐鐵礦化為主,褐鐵礦化流蝕孔發育。
【參考文獻】
[1]姚鳳良,孫豐月.礦床學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2]徐耀鑒,巖石學[M].地質出版社,2007.
[3]吉林省地質礦產局.吉林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