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希杰
【摘 要】隨著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已經稱為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本文從基于工程理念的人才定制服務出發,進一步探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解決方法,為如何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給出自己的意見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人才定制;大學生就業;研究
1 大學生就業現狀
繼2014年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之后,2015年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人數仍將突破700萬,并超過2014年的727萬達到749萬之多!畢業生人數在年年遞增,應屆畢業生就業難也似乎成了常態。連續幾年的“史上最難就業季”給人的感覺就是:對于就業,“沒有最難,只有更難”!國家為實現“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的目標實行了高校擴招政策,該政策的執行增加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為了經濟建設的大局和人才培養的長期戰略,國家不會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而限制招生規模,因此,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除。如何在現有政策不可改變的前提下,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就成為各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針對解決此類問題的改革方案也不斷提出,但大多方案都是宏觀上給出的建議或意見。本文拋開一些宏觀上的意見或建議,僅從學院自身出發,具體到以人才定制服務的角度,提出了解決方案,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決某些專業的就業難問題。
2 改革理念與思路
現在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是學校根據對人才市場的預測,按照某種統一的規格培養的人才。由于計劃帶有某種盲目性和缺乏針對性,人才總體缺少個性化,走向社會后普遍需要一個較長的學習、熟悉和適應過程,才能勝任工作。曾有報道稱,武漢一家著名的軟件企業,在面試了幾百位求職者的情況下,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應聘者。真可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雖然僅僅是計算機人才與市場的個別案例,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才類型的不適用或專業不能完全與崗位對接,這是教育資源的最大浪費。實際上,就業市場經常出現成批求職者不被認可,卻又有大量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揭示了十分突出的供需結構性矛盾。
為有效調整學校與企業的供需關系,本改革方案是在以工程教育模式為綱,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結合“一對一”量身定制的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制定了“人才定制”服務的培養模式。本培養模式是根據合作企業的具體需求,建立專門的培養基地,對選定的大三學生進行為期1年的培養。以“參與動手、參與設計、參與工程及引入一流企業聯合培養”的實踐教學原則,致力于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敢于動手,勇于實踐的學生。
3 特色與創新
基于工程理念的“人才定制”教學模式,其主要理念是在以工程系統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下,利用“一對一”的專業導論引導學生了解專業方向,利用三級工程系統讓學生熟悉各專業方向的具體工作性質與知識結構,從而明確職業方向,再根據學生的職業方向選擇不同的“人才定制”培養。
該人才培養方案立足實際,根據學生特點和興趣,“一對一”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為此,本專業在大學四年里開設三次專業引導課程,除了進行專業指導外,任課教師還與每一位學生單獨約談,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專業課程菜單。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學習專業課程,還能為每一位同學今后的就業方向打基鋪路。為有效開展“人才定制”服務,具體開展了“項目制”的教學方案。所謂“項目制”實訓,就是專職教師將自己擅長的項目分解成若干子項目,組織學生參與,完全按照公司的標準,讓學生組成團隊,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客戶”所需要的產品設計,所謂“客戶”其實就是指導老師。在“項目制”實訓之中,學生要以一種工程師的姿態去面對自己的“客戶”,完成學生到工程師的轉型。在實訓之中,學生把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總結的經驗以文檔的形式上交。通過這種一屆一屆經驗的積累和傳承,使下屆同學能夠“站在學長學姐的肩上”,更快速、優質地完成項目,學到更多書本之外的知識。經過“項目制”實訓的學生在以后走上崗位后能很快上手,以工程師的專業姿態,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挑戰。
“人才定制”培養模式縮短了學生能力和企業需求之間的距離,節省了學生找工作和企業招聘、培養人才的時間,實現了學生和企業的雙贏。對學生而言,即能在畢業前輕松就業,還能找到對口的工作。對企業而言,學生在學校就完成了初入職場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上崗后對工作即能迅速上手。
4 改革具體實踐
以西南某獨立學院微電子技術專業“版圖定制中心”為例,根據合作企業的具體需求,建立專門的培養基地,對選定的大三學生進行為期1年的培養。以“參與動手、參與設計、參與工程及引入一流企業聯合培養”的實踐教學原則,致力于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敢于動手,勇于實踐的學生。
集成電路版圖(integrated circuit layout)是真實集成電路物理情況的平面幾何形狀描述,是集成電路設計中最底層步驟的物理設計成果,它通過布局、布線技術將邏輯綜合的成果——門級的網表轉換成物理版圖文件,文件包含了各個硬件單元在芯片上的形狀、面積和位置信息。版圖定制中心縮短了學生能力和企業需求之間的距離,節省了學生找工作和企業招聘、培養人才的時間,實現了學生和企業的雙贏。對學生而言,即能在畢業前輕松就業,還能找到對口的工作。對企業而言,學生在學校就完成了初入職場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上崗后對工作即能迅速上手。版圖定制中心的學生非常的搶手,1年培養時間還沒到,學生就被企業一搶而空。
5 總結
“人才定制”培養是指學校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即由學校調研社會對所需人才的具體要求,進行教育資源整合,為社會定制培養其所需要的人才。當學校培養的學生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那么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供需關系才能達到良性的發展,才能有效的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曾湘泉.中國就業戰略報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3.
[2]徐顯明.大學理念與依法治[J].中國大學教學,2009,70.
[3]邱永明.人才與學歷關系的理性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期刊,2005:45-49.
[4]盛國林.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期刊,2010:37-40.
[5]武向榮.大學生就業風險和職業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2005:25-33.
[6]黃煒,等.大學生就業不難[M].科學出版社,2008:39-60.
[7]賴三策.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J].理論與改革,2004.
[8]張穎.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其對策[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報,2004.
[9]況廣收,董國輝.獨立學院可持續發展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0(9):205-206.
[10]劉蔚,涂黎明,宿曉盼.本科獨立學院就業工作的思考[J].出國與就業,2011(13):78.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