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玉玲++龔非++呂玉青


摘 要:船舶漂浮式下水模式與其他下水模式相比危險程度較低,但是下水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損失。為進一步提高漂浮式下水安全性,從嚴酷度、發生概率、檢測難度三方面建立了風險優先數評估模型,根據安全閾值判斷船舶能否順利下水。實踐證明,該方案可用于57 000 t散貨船的下水判斷,為后續船舶安全下水提供參考。
關鍵詞:船舶下水;漂浮式下水模式;安全閾值;風險優先數
中圖分類號:U67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9.008
船舶下水是指船舶建造到一定階段,通過某種方式使其漂浮于水中的過程。目前,船舶下水主要分為重力式下水和漂浮式下水兩種方式。重力式下水相對較復雜,下水的危險程度較高,一般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可能出現問題和危險;而漂浮式下水相對較安全,但是操縱過程中操作人員容易麻痹大意,易發生危險事故,從而給企業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大量學者對船舶出塢的安全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比如,劉國輝、葉家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墩木的受力變化情況,以此調節浮船塢的浮態,確保船舶安全出塢;任亮、焦海軍采用監控點觀測和基準平面變換的方法實時調節浮船塢的浮態,保證船舶運行過程中的直線度和水平度,確保整船順利出塢。
本文從漂浮式下水工藝入手,研究下水工藝各個工序的嚴酷度、發生概率、檢測難度等指標,建立風險優先數評估模型,判斷船舶下水的危險程度,提前篩查、排除隱患,以確保船舶安全出塢。
1 船舶下水工藝流程
船舶漂浮式下水工藝流程分為開塢前檢查準備、開始放水、船舶密性檢查、開塢出塢、靠舾裝碼頭等工序,具體如圖1所示。
在下水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前期船舶浮性和穩性的校驗,同時,船舶密性檢查要細致、準確。如果密性檢查不合格,就需要重新排水和修補處理。該過程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浪費。
2 風險優先數評估
根據圖1所示的船舶漂浮式下水工藝,采用工藝故障模式失效分析方式PFMEA(Process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結合企業以往的實踐經驗,建立漂浮式下水各個工
2.1 建立風險優先數模型
根據上述嚴酷度等級、發生概率等級、檢測難度等級,建立風險優先數(Risk Priority Number,RPN)評估模型,模型公式如下:
RPN=S×O×D. (1)
依據表1、表2和表3定量評分,由公式(1)確定對應故障模式的RPN。RPN反映了工藝故障模式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嚴重性的綜合度量,RPN值越大,對該工藝故障模型的危害越大。
2.2 確定風險優先數的安全閾值
根據散貨船下水工序的復雜度、重要度、成熟度等情況,確定每道工序的嚴酷度等級、發生概率等級和檢測難度等級,并按照公式(1)計算風險優先數。根據企業統計的大量漂浮式下水數據,風險優先數安全閾值分析數據如表4所示。
根據公式(1)計算每個工序的風險優先數,取其均值作為船舶下水的安全閾值。最后計算出船舶的風險優先數安全閾值為32.
3 實例驗證
以57 000 t散貨船為例,根據其漂浮式下水工藝流程制作風險優先數統計表,具體如表5所示。
4 結論
為提高船舶漂浮式下水安全性,本文緊密結合船舶下水工藝流程,通過建立風險優先數模型,根據安全閾值判斷船舶能否順利下水。該方案容易理解、操作性強,并對漂浮式下水進行了定性和定量雙重分析,以有效監控薄弱環節,保證船舶安全出塢,為后續船舶的安全下水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姜光忠.造船企業新造船舶的下水安全管理[J].江蘇船舶,2010(10):37-39.
[2]劉國輝,葉家瑋.船舶水平縱向浮船塢下水分析[J].船舶工程,2012(2):57-60.
[3]任亮,焦海軍.57 000 DWT散貨船整船下水浮船塢浮態下持續變載精度測量方法[J].廣東造船,2013(4):56-58.
[4]陳國兵,楊自春,王劍平.基于預期費用的艦船建造工藝風險分析新方法[J].艦船科學技術,2007,29(6):148-155.
[5]陳政平,付桂翠,趙幼虎.改進的風險優先數(RPN)分析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1,37(11):1395-1399.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