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坤
摘 要:筷子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人類的歷史文化中,筷子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同時,在不同時代,其功能和形式也不同。人類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在被文明塑造著。通過探討中日兩國的筷子文化,進一步思考了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筷子;飲食文化;中日文化;歷史差異
中圖分類號:J528.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9.028
1 筷子傳承的歷史差異
在所有食器中,筷子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在遠古時代,人們用火烤制、蒸煮食物之后,為了方便地將燒熟的食物放入口中,就需借助一種器物,比如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這種器物便是筷子的雛形。我們知道,中國早在先秦時代就普遍使用刀叉。當時的叉子齒分兩個方向,很有趣,并且那時實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盤,這與西方國家相似。據考察,出土的筷子大多是銅制的,因為銅可以保存很久,但也有鐵制、錫制、木制的。
隨著食物的精細化,使用叉子越來越不方便。相傳最古老的筷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殷王朝,在殷墟中曾經出土過青銅制的筷子。
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唏。”也就是說,我國至少在3 000多年前便有了精制的象牙筷子。在出土的筷子中,其制作材料除了有象牙、金屬外,還有木頭、竹子、玉石等,并且其多呈圓柱形。在古代,世界上以筷子為日常餐具的國家除了中國外還有日本。
在公元3世紀,即日本的彌生時代,筷子開始從中國傳入日本。最初,筷子在日本只是作為一種祭祀用的祭器,供奉神明時使用。后來,日本天皇也可以使用。
據說,最初將筷子作為一種食器使用的是日本人所熟知的圣德太子。有一次,圣德太子派遣使節訪問中國,日本使節在宴會上看到王朝的人用筷子進食,感到十分震驚,回國后便將此事報告給圣德太子。自此,日本為了招待中國使節,就開始學習烹飪方便用筷子食用的食物,日本宮廷也開始實行“箸食制度”。漸漸的,到了公元8世紀的日本奈良時代,筷子正式為普通百姓所使用。這標志著日本從粗狂的“手食” 演變到了文明的“箸食”。
在日語中,筷子寫作“箸”,日語讀音為“はし”。之所以讀成“はし”,一種說法是取自“將食物與人連在一起的橋梁”之意。日本“箸”的名稱自然借用了我國筷子的古稱。日本“箸”起源于中國,后傳到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另外,在日本文獻中記載有“唐箸(からはし)”之類的詞,并被廣泛使用,延續至今。
2 筷子的外形對比
從設計外形來看,中國的筷子較長,大約為30 cm左右,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筷子的2/3;日本的筷子大都是圓錐形的,夾物的部分較尖細,中國的筷子則多為圓柱形,夾物的部分沒那么尖細。
日本的筷子之所以較短,據說是因為日本古時就實行分餐制,宴會、家居每人一盤飯食,置于面前,筷子雖短,但絕不礙事。同時,與中國的筷子相比,日本的筷子要輕很多,夾取食物時,并沒有強烈的負重感。而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筷子的質量象征著整個家族的發展。筷子的輕重儼然被賦予了一種超越實用價值本身的精神物質。
3 筷子的禮儀對比
中日兩國都是禮儀之邦。但是,兩國的餐桌禮儀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在于:①在中國古代,餐桌上使用的是筷子和湯匙;而日本只用筷子。②在中國餐桌上,分配食物時不使用公用筷,主人用自己的筷子給客人夾菜;而在日本,招待客人時通常使用的是公用筷——在日本,只用自己的筷子夾菜給家人和好友。
在日本,筷子的頂端對著對方是失禮的。筷子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但為什么在擺放方式上有如此大的區別呢?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時的日本對中國文化無比尊敬與崇拜,不斷地派使節來中國訪問學習,希望能夠拉近與中國的距離。在中國古代,是不是也將筷子橫著擺放呢?根據日本原版書張競的《中華料理の文化史》(ちくま新書)的論述,在中國古代,筷子是橫著擺放的。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唐代繪畫和敦煌壁畫中描寫宴會場景的創作中看到橫著擺放筷子的細節。至唐代以來,筷子都是橫擺的;但到了宋代,出現了豎擺筷子的習慣;后來到了元代,豎擺筷子已經變成了一種風俗傳承下來。
4 結束語
在古代,日本不斷地向強盛的中國學習,比如漢字、筷子等均被直接拿過去用,中國也將日本當作門生,毫無保留地向日本教授技術和文化。直至現在,兩國同是亞洲強國,雖然在行為和習慣上存在差異,但這并不影響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只有求同存異,將“和”的精神融于友好往來中,才能實現兩國的共同發展。隨著全球共融的不斷推進,各國經濟往來、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在飲食上使用筷子進餐的人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將筷子當作餐具的優點和作用。筷子文化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延綿不斷。
參考文獻
[1]一色八郎.箸の文化史[M].東京:お茶の水書房,1993.
[2]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3]藍翔,王劍勤.古今中外筷箸大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2003.
[4]秦明吾.中日習俗文化比較[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