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接四期)
四、以傳統文化為素材,細致描繪有特色。中考作文題“這樣的畫面,讓我流連”,在很多考生仍然寫“一頭白發”“一杯咖啡”“一把雨傘”“護送上學”等畫面讓“我”流連時,有位考生卻選擇描寫一位磨刀老人,再現“磨刀”這個傳統職業。請欣賞:
我細細地打量著他。歲月無情地在他的臉上留下深深的印跡,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松樹皮一般,手面上青筋凸起,手掌上隱約可見幾處厚厚的老繭。他身著一件深藍的外衣,上面有著點點的污漬,腰間系著稱不上是白布的油污布條。
菜刀在他的手上發出“哧哧”的聲響。老人磨一會兒就滴些清水看看刀刃,接著又有節奏地磨起來。原來的銹跡一一褪去。陽光從菜刀上反射到我的眼里,刺得我瞇起了雙眼。此時,我只覺得老人嫻熟的動作簡直是美麗的舞蹈,“哧哧”的聲響就是動聽的配樂。
“大爺,您這么大歲數還出來啊?”老人抬頭看了看我,微笑道:“我家不愁吃不愁穿,可我在家閑不住,便出來磨磨剪子菜刀啥的。光享清福不做事,心里空虛呢……再說,我這也是一門手藝啊,失傳了挺可惜的,我就出來走動走動,不也是一種宣傳嗎?”
文章的最后,亮出了精彩的結尾。
“磨剪子來,鏘菜刀!”磨刀老人的吆喝聲高亢雄渾,抑揚頓挫,帶著特有的地域唱腔,由近及遠。老人的背影讓我深思:這位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正懷著一份“絕不空虛”的執著,盡力將生命之色“磨”得更亮麗,把生命之路“鏟”得更寬闊啊。
看,此類素材何等新鮮靈動,讓人難忘!這樣的取材手法啟示我們:多關注我們身邊正在消失的傳統文化,正因為它們漸行漸遠,你將它們展現在考場作文卷上,定能綻放獨特的光彩!
五、以熱點話題為素材,多向思維巧應變。2015年11月,媒體的一條消息使人們震驚,引發熱議: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勇救7名同學的初三學生雷楚年,曾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入選“感動中國”人物,當過“北京奧運火炬手”。然而,在2015年9月,雷楚年因涉嫌詐騙罪、偽造國家機關印章罪、偽造公司印章罪,被成都市高新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2年。據悉,雷楚年曾被成都一所重點高中免試錄取,但他經常逃課打牌,月花銷萬元以上。由于“名聲在外”,雷楚年吹噓有“關系”,以幫人當空姐、進重點中學、買駕照等為名詐騙包括女友在內的21人共46萬元。
這一熱點話題該怎樣進入中考作文?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多向思維:1.“光環”是把雙刃劍(從“名利觀”角度說);2.收獲榮譽后要有更嚴的自律意識(從自我修養角度說);3.每次成功都是新的起點(從成長過程角度說);4. 學校,不能讓“英雄”止步(從“反思當代高中教育”角度說);5. 社會,需要更多理性(從“上當受騙者”角度說);6. 培植幼苗:一項須精心設計的長期工程(從社會導向角度說)。以此為素材,可以應對不少中考作文題,例如福州題“自律”、泰州題“從終點出發”、廈門題“岸”(話題作文)等。這一選材技巧啟示我們:平時積累熱點話題材料并多做“思維體操”,熟練掌握“一材多用,隨題應變”的方法,你就能在考場上左右逢源。
六、以歷史故事為素材,引入活水立意新。一則中考作文題為“遠方”,提示語這樣說:“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個遠方在召喚?那也許是個神秘的國度,也許是一種向往的生存方式,也許是一個人生目標。”有位敏感的考生讀題后立馬聯想到了熱點話題——新絲綢之路,于是這樣開篇:在我國構筑“新絲綢之路”的腳步聲中,一接觸“遠方”這個話題,我就想到了一位跨越重重山巒的巾幗功臣。公元641年,你——文成公主,一個偉大的壯舉,一次遠方之行,便贏來了大唐與吐蕃幾十年的和平與友愛,帶來了兩個民族人民的安定與繁榮。于是,歷史的長征中留下了你匆匆的一道身影,延伸出一條連通兩個民族的深深的車輪碾印。
文章憑借想象,展示了到達時的情景:
雄雞啼破了遠方的黑暗,迎來了拂曉,驚醒了夢中佳人。你揉揉惺忪睡眼,再次掀起窗簾,你吃驚了:遼闊的草原,一望無垠,小草綠得逼你的眼。你從未看見過這樣的世界,于是你知道:從此你將棄轎從騎,你將成為吐蕃一員,草原巾幗。一只蒼鷹滑過天空,一聲呼嘯劃破寧靜,你欣慰地笑了。笑聲中我們分明聽出了你內心激動的呼喊——“陌生的遠方,我來了!融入草原,伴隨駿馬!”文章結尾呼應開篇熱點話題,由人及己:“‘新絲綢之路的上空,那一只蒼鷹仍在驕傲地翱翔。在為追求新跨越而仰望蒼鷹的人群里,有一個小女孩,她就是我。”這樣的取材技巧啟示我們:初中生必須熟知并善于描繪歷史故事,善于引入時代活水,做到“人知我深,人有我新”。這樣,你就能在考場上構建“歷史故事+熱點話題+由古及今(由人及己)”新模式,亮出當代性立意。
七、以自然世界為素材,抒情明理耐品味。這里的“自然世界”包括有生命的動植物,也可以是山巒、溪水、春雨等自然景物。2014年有一則中考話題作文“點贊”。當很多考生“點贊”公眾人物時,有位考生卻擬題《小草禮贊》,用描寫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點贊小草“不事張揚,獨立行走”“面對困境,艱苦生長”“挑戰自身,超越自我”“給予者多,所要者少”等精氣神兒,個性鮮明,耐人品味。話題作文“分享是美麗的”,很多考生取材時向“人與人之間的分享”這座獨木橋上擠,有位考生擬題《進城大樹:一堂現實的哲理課》,邊敘邊議“進城大樹”與人之間的“分享”與“分擔”,可謂別出心裁。其中“人與大樹的‘分享應適度科學,著眼長遠”“分擔,讓分享更美麗”等觀點發人深思。上述兩例啟示我們:大自然的萬千景物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無言的老師,如果能在觀察積累的基礎上學會思考遷移,把握“借用”的藝術——借物抒情、借物明理,那么你的文章就能新人耳目,脫穎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