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不少農戶把目光轉向互聯網,有農戶利用電子商務購買一些新型化肥、新品種種子,有農戶在網上學習科學化種植栽培技術,還有人通過參考網上的市場行情,計劃著今年要種什么品種、接哪家客商的訂單。“網絡備耕”在廣大農村地區逐漸成為一股新潮流、新時尚。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對農戶來說,合理地評估市場行情,提早了解市場需求顯得尤為重要。過去,莊戶人種地主要依靠經驗積累,有的農戶甚至有“別人種啥咱種啥”盲從跟風心理,導致一些地區種植結構單一,甚至到了收獲季節出現農產品供大于求等傷農現象。
今年,黑龍江省綏化市的農民們早早忙活起來,與往年相比,他們的忙碌不是著急上街采買農資,而是忙著在自家的電腦上點擊鼠標。通過上網了解新品種、新技術,以及市場供求等方面信息,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如今互聯網備耕已經成為了綏化市農民的一種新時尚。
北林區興和鎮勤勞村農民徐志武家一直種植水田,近些年水稻的新品種層出不窮,讓想嘗試新水稻品種的他犯了難,想嘗試又怕失敗,不嘗試又怕吃了虧。浸種、催芽、施肥哪一步錯了都會影響一年的收成,聽說在綏化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管理平臺上可以咨詢農技專家了,他就第一時間用電腦登陸了平臺找專家咨詢解惑。該市農技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張貴紅消除了徐志武的困惑,他告訴徐志武,應該進行測土配方施肥。
慶安縣久勝鎮久紅村的農民楊春龍也敢為他人先,嘗試了互聯網備耕。農閑時,楊春龍在工廠打工,如果備耕期間請一天假,就少賺一天的工資,了解到互聯網上可以買農資后,他就在化肥公司的網絡銷售平臺上購買了今年種地需要的4500斤化肥,價格還比自己去銷售點買的低,意外的收獲讓他心里樂開了花。
楊春龍說:“現在已經開始備耕生產了,以往每年這時候我早就上街買肥去了。今年卻不一樣,只要我一點鼠標,農資就送到家了,啥事兒也不耽誤。”
據介紹,目前,綏化市已經建立了161個互聯網+高標準示范基地。在備耕期間,充分利用專家咨詢平臺,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指導農民選購優良品種,購買安全放心農藥化肥,充分發揮互聯網高效便捷的特點,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提高了備耕生產的科技水平。
今年,綏化市堅持早謀劃、早安排、早部署,扎實推進備春耕生產。春耕所需資金99.15億元,現已籌集93.8億元,占總需求的94.65%。并且,針對今年春耕生產的實際情況和今年的氣候特點,尤其是雨水少可能發生的春旱,各類水庫已蓄水4.9億立方米水,同比增加0.7億立方米,新打抗旱水源井120眼,總數達到81462眼。同時,通過物聯網與智能農業的深度融合來打造綠色、無公害和有機農業。
截至目前,綏化市已經規劃建設了31處智能農業試驗示范項目,引導農民從傳統過渡到“互聯網+”時代,引導他們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現代農業之窗
“網絡備耕”之所以受到廣大農戶的“追捧”,原因在于互聯網提供了海量可供選擇的信息資源。有了網絡這位“高參”,農戶在選擇種什么、怎樣種等問題上能夠游刃有余。春季科學合理地安排農作物種植結構,農戶一年的收成自然有了保障。此外,農戶還可以通過服務信息,及時防控病蟲害、規避市場風險。不僅如此,打開電腦瀏覽農事網頁、觀看農技視頻學技術……互聯網為農戶打開了一扇扇現代農業之窗。
山西省右玉縣威遠鎮威東村種植蔬菜的大戶馬明除了在自己的蔬菜大棚忙活之外,幾乎所有的閑暇時間都在家中忙著上網,查看大棚的種植知識,瀏覽蔬菜瓜果品種和今年的需求量等相關信息。“去年7月,從網找到一種較好的草莓品種——奶油草莓,我試種了兩棚,這種草莓個大、肉多、汁多、味甜,有一股奶香味,很好吃。今年正月采摘后,一棚收入能達到2萬元,是種菜收入的2倍。”馬明高興地說。像馬明一樣從網上查找信息成為今春該縣農民的一大新時尚。
近年來,右玉農民嘗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也逐漸認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都想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當年的耕種信息。以前,他們只能向縣鄉干部和農技人員打聽信息,可是隨著信息的快速發展,許多農民已不滿足于從傳統的渠道獲取科技種田信息。如今,他們也青睞上了現代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上輕松了解農事和農資信息。
在白頭里鄉野場村,當地有名的“土豆大王”郝凡告訴記者,“最初是從網上了解到夏波蒂、荷蘭十五、大白花這些土豆良種,我已經連續種了兩年,如果管理得好,畝產可以達到七、八千斤。今年春耕的物資也都從網上下了訂單,就等著下種了。”
農業電商助力備耕
“鼠標輕輕一點,各種農業信息立刻出現在眼前。‘網絡備耕真方便,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各項惠農政策和農產品市場行情,還能學習種植、養殖新技術。”3月2日上午,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三龍鎮下壩村村民夏桂才坐在家里的電腦前,看著“鹽城市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的網頁,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市場信息,做到春耕備耕心中有數。
夏桂才家有4畝地,以前他總是憑經驗來決定種什么、什么時間種,因為不了解市場行情,吃了不少虧。如今,網絡成了他獲取最新信息的“法寶”。尤其春耕備耕時,他就經常在各個農業論壇“潛水”、“冒泡”,搜索各地的農業信息。“今年大蒜行情不錯,我計劃在種玉米的基礎上,增加種植一些大蒜。現在一有空就上網看看市場需求和價格,以及在播種和管理方面要注意的問題。”夏桂才說。
近幾年,下壩村不少村民一反過去“押寶”式種地,積極通過網絡“探市”,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生產。以往春耕備耕時,農民除了在田間地頭忙碌,還要跑東跑西買種、購藥、備肥。如今,這些事,鼠標一點就能解決,所有產品送貨上門,省時、省力。“我們網站農資品種齊全、批發價格低、供貨渠道暢通,一直深受村民信賴。現在是春耕備耕時期,網站每天都能接到四五十單農資訂單。近兩個月,銷售額已經達到460萬元。”農藥電商平臺“農一網”位于大豐電商產業園,網站企劃總監季建國說,今年市場上水稻種十分緊俏,他們積極聯系網站供貨商,目前已經幫助近50戶種糧大戶成功預訂。
“互聯網+”給農民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你們家田塊要及時除草,防止草害。這個除草劑效果不錯,你先拿回去試試。”在新豐鎮農村淘寶永躍服務站,負責人倪自平將村民奚延安之前托他在“農村淘寶網”上購買的除草劑遞給她。奚延安說,“農村淘寶網”上農資品種多、價格實惠,倪自平不但幫村民挑選農資,還為不會用電腦的村民代購。
百縣萬村戰春耕
日前,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界埠鎮武湖村民周小輝僅用三天時間,就從阿里巴巴村淘網點成功貸款2萬元,解了他春耕生產的燃眉之急。這讓他既興奮又感激,他說:“有村淘幫忙,省錢省心,還足不出村就能拿到錢,感覺真是太棒了!”據了解,這也是新干縣目前淘寶進農村開展“旺農貸”業務以來的首筆貸款。
去年,新干縣被國家商務部列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阿里巴巴在該縣成功招募34家村淘合伙人,同時該縣積極打造縣供銷社新干惠農網,完善縣郵政局農村E郵配送網,在全縣農村搭建起100個電商服務站,形成了覆蓋全縣城鄉的農資銷售、農業生產服務網絡。
為助推春耕生產,新干縣積極策應“阿里”總部上月推出的“百縣萬村戰春耕”活動,農村淘寶運營中心聯合當地縣商務局、縣農業局、縣供銷社組織召開了農資農具招商大會,七家企業成功入選,上線種子、農藥、化肥、手扶拖拉機等多個農資農具產品,并推出“旺農貸”業務,村民可憑信譽,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在村淘網點申請50萬元以下貸款。目前這項業務開展良好,受到農民的青睞。
“村淘掌柜”李林是這次“旺農貸”業務的間接受益者,他告訴記者,三月份,他網點的營業額超過10萬元,且形勢向好,“農民網上購物蔚然成風”讓他看到了未來農村市場的廣大。“鼠標輕輕一點,農村安全到家……智慧農村的建設令人充滿期待。”新干縣電商產業負責人表示。
僅靠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式的“網絡備耕”也不是萬能的。“網絡備耕”是個新鮮事物,各縣市應該依據自身不同特點構建基層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及時、統一發布農業技術、市場銷售行情、生產資料價格、天氣狀況等信息,有針對性地指導種植經營,讓廣大農戶“有網可依”。同時,增強與農戶的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新期盼、新愿望。定期舉辦培訓會,對農戶進行計算機、網絡培訓,讓“互聯網+”真正成為廣大農戶發家致富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