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鈺
這兩年電視屏幕最火爆的莫過于各種真人秀綜藝節目,滿屏清一色的明星真人秀冠以戀愛、隱私、競技、旅行、美食等各種形式的包裝。然而節目同質化現象益發嚴重,對明星偶像的過度消耗和包裝,以及形式上的單一重復,漸漸給觀眾帶來視覺疲勞。
2015年在安徽衛視首度開播的第一個中國農民賽歌紀實的真人秀節目,《中國農民歌會》,則與眾不同地關注到農民這個被電視屏幕忽略的群體。堅持原創節目模式,堅持將聚焦點置于最普通、最大眾的農民群體,堅持保持農民選手的真實性、堅持表現新時代農民群體心聲,以“農民唱、唱農民”為宗旨,將真人秀形態與本土題材雜糅,通過對農民俗人的多元化電視呈現,展現了新時代“三農”風采和美麗鄉村中國夢。
自2015年首度開播以來,《中國農民歌會》收視率基本維持在周四晚間同時段第二名的好成績,被《人民日報》三次撰文點贊,被譽為“八億中國農民的好聲音”。2016年的第二季也備受業內外矚目,西北區總冠軍之夜在4月10日剛剛落幕,節目再次在五花八門的明星真人秀圍追堵截中脫穎而出。
緣起最美麗的鄉愁
廣袤的祖國大地上有8億多的農民群眾,每一個中國人無論出身何處,都帶著“農民”的血液,而黃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可是8億農民在電視表達中始終處于邊緣,一直沒有一個平臺真正讓農民唱歌。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人們對于“鄉土情懷”的抒發是有需求的。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一句詩意的表達:“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投射出世代中國人溫存許久的時代記憶。
《中國農民歌會》便帶著這種詩意的鄉愁,開始了對土地的書寫,對農民的描繪,對根的追溯。立足于8億農民,使得《中國農民歌會》展現出濃郁的鄉土風情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帶動了故鄉情、尋根夢、家鄉美,讓農村觀眾產生共鳴,也給城市觀眾帶來一次全新的情感代入體驗。正如各民族代代相傳的“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歌”這句俗語所言,音樂的律動和鄉情的懷念已經成為各地人民心中不可磨滅的印記,無論是仍然留守原鄉的鄉民,還是遠走他鄉的離鄉人,音樂成了他們情感緊系的紐帶,成了他們“最美的鄉愁表達”。
多元化音樂表達唱出醉美鄉音
據該節目制作人吉青介紹,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真實體現中國農民的現代性和農村音樂的豐富度,制作團隊在將近半年的“海搜”之中,走訪了28個省份、372個縣市、1261個鄉鎮,面試了3147組選手,最終邀請300多人進行節目錄制。海選賽被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賽區,各自單獨成篇,分為五期節目播出。正是這種踏實、勤奮和認真的選手搜集方法,為更多的農民歌手、平凡的草根選手創造了脫穎而出的可能性。
選手身份并不拘泥于傳統意義上以種田、養殖為生的農民,成長于農村家庭、擁有農民背景經歷的優秀歌手,都被納入為節目的參與主體。他們中有仍然活躍在農村的農民、鄉村教師、村干部、農民企業家,也有出身農村闖蕩城市的農民工、大學生、駐唱歌手等。因而,他們的身份、故事,有著超過常人想象的復雜和豐富。在海選階段,導演組深入每位選手的家鄉探尋選手的歌唱故事。在此期間,美麗鄉村的生活狀態及地方風土人情皆一一呈現。這不僅僅是歌者成長故事的挖掘與再現,更是一個個中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縮影的集體現身,也是源遠流長的民族音樂文化的探索發現。
節目中呈現的音樂形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廣為傳唱的中外通俗歌曲外,中國民歌也大量涌現。制作團隊有意識地將不同地域、民族的農民選手匯聚在一起,尤其是世代相傳的民族音樂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傾向于原生態和多元化的音樂選擇,讓節目的音樂性變得更為突出。
五期海選形成了迥異而鮮明的風格,西部的民族風情、還是北部的草原豪情、亦或南部的柔情似水,合力構成多種民族文化特色。節目音樂包括了“原生態”和“反差感”。陜北信天游、蘭州鼓子、朝鮮族民歌、貴州侗族大歌、山西山曲、桂林彩調、內蒙古的爬山調和呼麥等“原生態”音樂,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原生和多樣性。在“反差感”方面,唱美聲的菜農李劉標,少數民族的唱詩班小水井合唱團,飯店大廚和酒店領班組合唱方言RAP,鮮活地展示了蓬勃大時代里的“新農民”。
新歌聲、新民樂、新農民、新農村,節目中所表達的這“四新”主題,旨在表明《中國農民歌會》不僅是一個屬于農民的歌唱舞臺,更是展示新農村、描繪新生活、謳歌新時代的電視平臺。“情動炊煙、醉美鄉音”,《中國農民歌會》借助農民歌手的視角,真實記錄新農村生活,利用電視媒體視聽合一的優勢在城市里喚醒“農村文化”,促進農村文化繁榮,傳播了正能量。
差異化農民題材更接地氣
中國電視熒屏一直不缺歌唱競技類節目,自青歌賽起,這種娛樂節目類型就始終盛放在各大衛視黃金檔。經歷過《超級女聲》的爆發與沉寂,直到《中國好聲音》等國際模式的引入,音樂類節目再度煥發生機。然而不難發現,這類節目已逐漸從十年前掀起全民狂歡的素人歌唱選秀,轉為近年來歌壇大腕爭相比試的明星版競技類型。當越來越多沉寂的傳奇歌手或黑馬唱將通過電視綜藝節目翻身,再次活躍在公眾的事業,迎來事業的第二峰,供平民歌者大展歌喉的通道愈加狹窄。
《中國農民歌會》的出現給民間才華橫溢卻無處施展的歌唱達人帶來了福音,更為明確的是,《農民歌會》直接將焦點對準中國八億農民,這個人口數量龐大卻始終處于媒體邊緣的群體終于被聚焦。而農民群體龐大的基數正是節目的收視競爭力之所在。
無論是對比真人秀綜藝節目,還是音樂綜藝節目,《中國農民歌會》的市場定位都是獨具差異化,巧妙且前所未有地彌補了市場空白。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地表示《中國農民歌會》相比其余綜藝節目顯得“干凈、樸實、真實”,其中廣告的合理嵌入、對于人物故事的合理拿捏使得節目“充滿感情,卻不盲目煽情”。
相比較其他賽制繁復的音樂節目,《中國農民歌會》回歸樸實本真,啟用相對直觀明了的賽制,分別通過海選賽、晉級賽、半決賽和冠軍賽產生年度總歌王。在不同階段,又分別融入不同的真人秀表現手法,使得表現形式不呆板陳腐。
為了更接地氣,在舞美設計上,《中國農民歌會》以農民為主角,不適合過分花哨的聲光電設計,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實景舞美。在海選場景中,選手身后是一片小白樺林,最終鏡頭呈現是樹和燈光的交融,十分質樸接地氣。而在二階段晉級賽中,節目舞臺全面升級,在樹林外補充了麥田的元素,大屏幕素材是全實景拍攝,貼合各個選手的家鄉和歌曲意境。
此外,節目組試圖打破農民題材節目枯燥乏味、看點缺失的藩籬。在話題設置、看點布局方面,下足了功夫。導師陣容也是涵蓋了民族、流行等不同音樂風格和資深、草根等多重身份特征。鳳凰傳奇首任導師做足了話題、不老男神蔡國慶、萌叔騰格爾組成了強大陣容。導師之間、導師與歌手之間互動頻繁、氣氛融洽。當一位被稱為“養豬姐”的選手現場自爆每天唱歌給豬聽時,蔡國慶靈機一動學起小豬叫。鳳凰傳奇曾毅語出驚人,自黑道:“有村民也用鳳凰傳奇的歌趕豬。”類似的段子層出不窮,節目亮點頻出。
在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群眾文化指導處處長尹壽松看來,《中國農民歌會》的意義范圍已經遠超過普通的電視節目,更在于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文化內容供給。《中國農民歌會》不僅彌補了農民演唱類節目的空白,充分利用和開發了電視資源渠道鋪開后的廣袤農村市場,激發了群眾的創造活力,而且在其內容生產過程中所體現的社會力量參與和社會力量支持,正是積極地踐行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這檔節目還體現了市場化和商品化大潮中的正能量,反映了中國農民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主體地位。這既是一次娛樂題材與參與主體的突破,也是一次中國新鄉村建設、中國新時代農民形象的集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