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優



201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的一名青年教師,同時也作為“魯藝”后人,我有幸參與了沈陽音樂學院歌劇《星星之火》的排演,并與我的導師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劉輝教授同臺演出,使我備受鼓舞、受益匪淺。
歌劇《星星之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大型歌劇。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聯的革命故事為主要題材,運用舞臺布景、燈光舞美、樂隊合唱和表演語言等綜合藝術元素的融合,以獨唱、二重唱和合唱等多種表演形式,塑造人物“李小鳳”的革命形象、革命氣質和革命情懷,從而進一步詮釋抗戰時期東北人民參加革命,同仇敵愾,與日本侵略者奮戰到底的革命主義精神。
一、初識李小鳳
2015年9月,當我第一次翻開歌劇《星星之火》劇本的時候,跳動的音符、革命的旋律、經典的唱詞,就把我帶回到那個充滿硝煙戰火的革命年代,也使我對革命人的敬仰、膜拜之情從心底油然而生。
初次了解李小鳳是從我接到歌劇《星星之火》的劇本開始。那時候的我只知道歌劇《星星之火》是一部反映東北抗聯題材的音樂作品,但對其中重要的人物李小鳳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和人物情感等方面卻一無所知。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排練,我才慢慢地熟悉和了解李小鳳的多個唱段。那時對李小鳳演唱的唱段雖然已經熟悉,但是對唱段深層次的解析和詮釋,并把李小鳳這個人物放在整部歌劇《星星之火》劇中來把握和掌控,還是有所欠缺和不足的。在經過2015年12月的多場演出和今年對《星星之火》的重新編排后,通過導演對整部歌劇劇情深入淺出地講解,以及對劇中李小鳳人物的深入解讀,使我在表演中突出展現李小鳳對參加革命斗爭的渴望之情,對抗聯戰士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敬仰之情,從此我開始真正地走進李小鳳的人物世界。
二、再識李小鳳
再識李小鳳是從參加今年重新排演歌劇《星星之火》開始的。通過16場的演出,使我對李小鳳這一角色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和解讀。在此基礎上,通過今年近半年的時間對歌劇《星星之火》進行重新的編排,使我更加深刻地領會到李小鳳的人物形象的精髓。
今年重新排演的《星星之火》共分四幕:第一幕“被逼上山”;第二幕“尋找游擊隊”;第三幕“斗爭中成長”;第四幕“報仇雪恨”。今年重新排演的歌劇《星星之火》,是在去年演出經驗的基礎上,加入了交響樂序曲、幕間曲等獨立的樂曲部分,融合了更多的民族音樂元素,舞臺設計更加逼真,人物定位更為精準。同時,通過詠嘆調、宣敘調、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對唱、獨唱等多種演唱表演形式,來襯托、渲染和突出李小鳳的革命精神。作曲家們在原有唱段的基礎上,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和技巧以及配器方法,拉伸和拓展了音樂的廣度,同時將創作的新作品與原有的經典唱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李小鳳演唱的過程中,加入與不同人物的對唱、二重唱等,同時以合唱來調整、渲染和宣泄歌劇中的沖突和緊張氣氛,大大地增強了李小鳳的人物色彩,從而使李小鳳在情感上、聲音上、形象上等方面的塑造都有所突破和創新。
三、李小鳳精神詮釋
(一)人物形象的升華
女主角李小鳳是本劇中抗日救亡運動中的主要女性形象。歌劇女主角李小鳳的原型是一名東北抗聯女戰士。原本16歲的李小鳳是父母眼中的乖女兒,由于國恨家仇最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劇中第一幕,她十分焦急地盼望著父母回家,詠嘆調《爹媽啊,為什么你還不回家》表現出女兒對父母的期盼和擔心。在第一幕終,李小鳳親眼目睹日本兵殺害自己的父親,從此失去了父親,在李小鳳心里便種下了革命的種子。在母親的鼓勵下決定進入山林尋找游擊隊,加入中國共產黨。
此時李小鳳雖然只有16歲,但經歷了參加革命的父親被害、參軍的哥哥下落不明、母親因為失去親人痛苦不已.這些復雜情感的交織使16歲的李小鳳在思想上、行動上逐漸走向成熟。李小鳳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主義戰士,從產生革命意識萌芽到革命意識覺醒,再到革命意識成熟,整部歌劇一直圍繞李小鳳的革命人物形象進行塑造和升華。在李小鳳人物形象塑造中,我十分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和角色的轉變,以此配合相應的肢體語言變化和聲立情感宣泄。在表現李小鳳與不同人物之間關系的同時,我時刻提醒自己注重人物內心情感、動作和肢體語言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人物的動作要與人物形象相互呼應,切實起到對李小鳳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強化作用。同時,在表演中還要明確李小鳳不同時期變化的主要特點,抓住李小鳳從稚嫩逐漸走向成熟的表演元素,在表演稚嫩時,要從眼神和聲音上展示出16歲少女清純的眼神;在從稚嫩向成熟轉變的時候,要從聲音、動作和眼神中透出革命到底的決心,這樣才能生動、全面地刻畫出李小鳳的人物形象。
(二)民族韻味的體現
歌劇《星星之火》的音樂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色彩。全劇音樂以濃郁的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地方戲、曲藝說唱音樂為主要素材,吸收了河北梆子、地方戲曲等音調和語言特色,創造性地對其音樂進行運用和延伸,使其具有較強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李小鳳這個人物是歌劇《星星之火》中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李小鳳演唱的一些唱段中,從中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植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的元素,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語言來歌唱中華民族堅毅的品格和不怕犧牲、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展現中華民族的英勇氣概與堅毅品格。而李小鳳在劇中,從第一幕開始就面對漢奸孫晶石的出賣,被逼走上革命的道路;再到第二幕受到革命者老李頭的鼓舞找到游擊隊;最后,第四幕李小鳳經過黨的教育和培養,在戰爭中成長為一名英勇的革命戰士。為了執行上級命令回村偵察敵情而被抓,面對漢奸和日本憲兵的逼迫。而且要在母親的面前被活埋。此時演唱的《媽媽不要哭》唱段,音樂柔美低沉,情感細膩至深。在獨唱、母女對唱中突出李小鳳的民族氣節和精神。可以說,歌劇《星星之火》中,一幕幕的劇情環環相扣,展現了李小鳳的民族氣節和不怕犧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時代精神的彰顯
作為魯藝傳人,作為歌劇《星星之火》李小鳳的扮演者。我更加覺得繼承魯藝傳統、弘揚魯藝精神是每一個魯藝傳人的責任與義務。歌劇《星星之火》傳遞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種革命精神和民族氣節,更是永不褪色的時代精神。我作為歌劇《星星之火》中李小鳳的扮演者,更是對其藝術上的創作、情節上的貫穿、語言上的連貫、情感上的表達有著深切的體會。在歌劇《星星之火》中,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層層遞進的情感交織,成功地塑造了李小鳳由一個16歲的小姑娘到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通過《穿過密密的青松林》《火啊火》《我是個窮苦的小姑娘》和《媽媽不要哭》等經典唱段帶領觀眾走進了東北抗聯戰火硝煙的那個時代。通過16場的演出,每飾演一次李小鳳,就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劇中的小鳳渴望參加革命、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的忘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深刻內涵。同時,李小鳳看似普通簡單的唱段,卻在李小鳳每一個唱段、每一個眼神和每一個動作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時代精神和歷史強音。
總體來看,李小鳳在整部歌劇《星星之火》中的唱段,是在婉轉細膩中蘊含慷慨激昂,在行云流水中體味情感至深。我在飾演李小鳳的過程中,是在了解歌劇故事背景、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李小鳳認真細致地進行剖析和解讀,從而對不同時期的李小鳳進行精準的定位,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同時,我潛心研究和品讀每一句歌詞,在演唱中做到字正腔圓,在與劇情聯動的基礎上抓住李小鳳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的變化,進而突出整部歌劇的戲劇性和沖突性,從而圓滿地刻畫和塑造李小鳳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