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媛
提到新西蘭毛利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紋面和碰鼻禮。毛利人是新西蘭島上的原住民,相傳其祖先系10世紀后自波利尼西亞中部的社會群島遷來的。也有的學者通過對我國臺灣阿美族太巴塑部落門窗開的位置、建筑粱柱等結構的考察認為,毛利人是四千多年前從臺灣遷出的,其語言也與臺灣高山族一樣,同屬南島語系。
毛利人現有約30萬人,占新西蘭總人口的10%左右,他們多數是農民、牧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山林和海域,土地主要集中于氣候溫暖的北島。他們的飲食以肉、魚、奶制品為主,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在新西蘭,你會時刻感覺到毛利文化的存在。毛利人性格豪爽。熱情好客。在迎接尊貴客人的歡迎儀式上,毛利傳統是男女老幼,傾巢出動,一邊引吭高歌,一邊拉著客人手舞足蹈。熱鬧過后,才是毛利人傳統的最高敬禮——“碰鼻禮”。主人與客人必須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或更多,碰鼻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禮遇越高;反之,禮遇就低。
跟世界各地的少數民族一樣,毛利人熱愛歌舞音樂,人人能歌善舞。他們用歌舞迎接客人,表達喜怒哀樂,用歌舞宣揚自己的民族文化。
2014年9月3日,在一場世界杯男籃的比賽中出現了有趣一幕。當晚是一場美國隊對新西蘭隊的比賽。開賽前,新西蘭球員表演了傳統的毛利族戰舞,他們的表演瞬間吸引了多位美國隊球星的注意力,把包括德里克·羅斯和詹姆斯·哈登在內的諸位NBA球員看得目瞪口呆,哈登更是一臉不可思議,復雜的眼神令人忍俊不禁。
戰舞是新西蘭土著毛利人的傳統舞蹈,源自古時開戰之前的出戰舞“哈卡”(Haka)。毛利人借此為自己助威,同時.威J鼴對手,表示他們的勇士要開始宣戰或把敵人嚇怕和趕走。如今,新西蘭各支國字號球隊,包括橄欖球隊和足球隊,在賽前都會秀一把戰舞,這也已成為新西蘭球員在國際賽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可惜的是,這套戰舞在賽前“嚇住了”羅斯和哈登,但到了賽場上,美國隊球員卻絲毫沒受其影響,最終,美國隊以98:71大勝新西蘭隊。
傳統的哈卡舞在表演時都還要一邊唱哈卡歌,哈卡歌是毛利多種民歌中最流行的一種。過去,毛利人相信“步調一致才能勝利”,所以在戰斗前一定要唱歌跳舞,動作達到整齊劃一后,方能上戰場。現在,哈卡舞表演多用于自娛、對來賓的熱情歡迎、對特殊成就或場合的承認、部落之間相聚的儀式等;哈卡舞的歌詞和動作隨著時代不斷創新,但仍保持著手執長矛、石斧等武器的傳統。
在毛利人傳統中,哈卡舞還可以細分為用作心理上激發戰士斗志的Haka taparahi;戰爭式Haka peruperu,在開戰之前演示,祈求戰爭之神庇護,顯示己方之力量和無畏,恫嚇敵方;儀式性的Haka taparahi等。哈卡舞常由男性表演,他們赤裸上身,腰圍草裙,舞動長矛,吐舌、瞪眼、跺腳、吼叫,以威懾敵人。
在毛利人的傳統音樂中還有幾件樂器與眾不同。
Putorino:毛利族的一種雙管笛,被稱為毛利族“樂器之后”。它通長約9-20英寸,吹嘴呈不規則形狀,中間突出兩端細長,最為神奇的是,它既可以當做小號類的樂器,演奏代表男性的聲音,也可以視作笛類樂器,吹奏代表女性的聲音,并可以在兩者之間自由轉換。這種“雌雄同體”的樂器是毛利人發明的、本民族特有的,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的其它地區還沒有發現同類樂器。
還有一種地位等同于雙管笛、被毛利人稱為“和平女神”的樂器Hue。這種葫蘆狀的樂器最初是盛食物的工具,后來,人們將期盼和平、美好的禱告詞也放于其中,被視為和平的象征。毛利人將葫蘆籽掏空,頂端切掉(或保留,但在葫蘆體上開一個音孔),周身雕刻花紋并飾以美麗的羽毛,聲音低沉,用于演奏甜美、安靜的樂曲。
右下圖這種經常在毛利傳統節日上使用的鼓,名為pahu或pau,由整節樹干挖空而成,鼓面蒙鯊魚皮,并以皮繩固定在鼓腔上,用手掌或手指敲擊鼓面發聲。pahu鼓在毛利人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通常會保存在寺廟中,也會為宗教音樂伴奏。Pahu同時還流行在波利尼西亞、夏威夷島、庫克群島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