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媛
2016年6月27日,哈爾濱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陶亞兵在沈音綜合樓714實訓教室作了題為《20世紀俄羅斯音樂對中國音樂發展的影響》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沈陽音樂學院主辦,科研處、音樂舞蹈研究所承辦,是第六屆沈陽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的活動之一。本場學術報告由魏煌副院長主持。
陶亞兵教授首先介紹了20世紀初俄羅斯音樂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時代背景。
隨后,便運用大量的人物、圖片等詳實的歷史資料,為我們生動地講述了俄羅斯音樂文化及俄僑音樂家對中國近代交響樂團發展、音樂專業人才培養、音樂創作風格等方面的重要影響。
20世紀初,俄僑音樂家成為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音樂教師,為中國培養了李翠貞、吳樂懿、冼星海、聶耳、劉天華等第一代音樂家。新中國建立初期,蘇聯專家對我國交響樂團、歌劇團、芭蕾、音樂教育體系等方面又產生深刻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此時期來華的俄羅斯音樂家在中國各樂團、音樂院校的足跡。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音樂風格和蘇聯革命現實主義的美學觀點成為中國音樂發展的榜樣,一批俄羅斯音樂巨匠深刻地影響著當時中國年輕的作曲家們。同時,蘇聯也接收了一大批中國音樂留學生,這批留學生中出現了作曲家吳祖強、杜鳴心,指揮家李德倫、鄭小瑛、歌唱家郭淑珍、鋼琴家劉詩昆、顧圣嬰、殷承宗,小提琴家盛中國,音樂學家黃曉和等支撐中國音樂發展的棟梁。他們參加世界音樂比賽展示新中國音樂發展成就。中國近現代音樂在與俄羅斯音樂交流中與世界音樂文化接軌。
陶亞兵教授長期從事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研究,著有《中西音樂交流史稿》等代表作。本次講座他為大家呈現了俄羅斯音樂文化給中國近現代音樂帶來的深遠影響,讓大家重新審視了俄羅斯音樂文化及俄僑音樂家們在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