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有一個男孩出生在美國的貧寒農村,他的母親患有抑郁癥。這個男孩從小就有一個信念,他認為自己的出生是對抑郁癥母親的安慰。事實上,他后來真的成了這個家族的榮耀:他為美國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他的理念影響范圍不僅僅限于心理學領域。他,就是認知行為治療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貝克。
認知行為治療(以下簡稱CBT)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有很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很多國家,該治療被官方納入醫保范圍。
那么,認知行為治療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治療方式呢?下面,筆者將詳細介紹認知行為治療的有關理念。
在認知行為治療里常常會出現的一個名詞叫“認知三角”,這三角分別是“想法”“情緒”“行為”。CBT的基本假設是當一個事件發生后,我們內心會對這個事件產生一個想法,而這個想法會引發相應的情緒,如喜、怒、哀、樂等,之后,會隨之產生相應的行為。但“想法”“情緒”“行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逐層遞進關系,而是會產生很多交互影響,形成循環作用。
以前面所提到貝克本人來做例子,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比如他內心的想法是“我是來給這個家庭帶來改變和生機的”,那么,他的情緒可能就是積極、快樂的,可能產生的行為就是做出很多嘗試來進行創造和改變,并獲得成就。而這種行為的成功,讓他更加相信他是給這個家庭帶來改變和生機的人,然后又強化了他的正性情緒和行為。如此循環反復,貝克就會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而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貝克看到母親的抑郁狀態,產生的想法是“是我做錯了什么才會使她心情不好”,那么,他的情緒很有可能是沮喪的,而由此產生的行為可能是“逃避困難的局面”。若如此,結果可能是他會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由此可見,CBT的理念其實不僅僅只限于我們所認為的心理治療中,它其實也遍布于我們普通的日常生活中。
CBT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針對思維進行工作,有一個專業名詞叫“自動思維/想法”,是指在大腦中自動浮現的想法。人們對自己的自動思維的覺察和識別,有助于發現我們頭腦中的不合理或不符合現實的想法。識別負性自動思維之后,再通過認知修正的方法進行調整,則有利于提高人的適應性及心理健康水平。比如我們常常會說到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這是一個認知靈活度非常高的想法,拓寬了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和視野。“一切皆有可能”就可以理解為是對自動思維的一種修正方式,它提示了可能存在很多種可能性,而不僅僅只是我們心中所認定的那個想法。
再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故事“杯弓蛇影”的例子,也是一個很好的CBT的案例典范。故事中的人認為自己喝下的是蛇,感到很痛苦,以為自己要死了,躺在家里等死。而后來友人告訴他,他沒有喝掉蛇,他看到的蛇只是弓在水里的投影,自此他便松了口氣,人也好了。在這里,很重要的是,通過了現實檢驗以及朋友的勸導,改變了他原來的看法和態度,從而不藥而愈。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通過重新評估周圍的環境和想法的真實性來拓寬當事人思維的視野,從而達到客觀合理評價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嘗試培養自己的覺察能力,反觀自己的自動思維,對自己的自動思維進行重新評估和現實檢驗,以使自己不輕易掉進負面思維的陷阱中。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便是這個道理。
在CBT的治療理念里,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層面是針對情緒進行工作。俗話說,“沖動是魔鬼”,也有科學證據表明,輕度焦慮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考試發揮。這提示我們,太強烈的情緒是“洪水猛獸”,而有情緒也不一定是壞事。其實,喜、怒、哀、樂、悲、恐、驚是人的基本情緒屬性,所以,它們是必然會發生的。隨著現在“幸福學”“正能量”的流行,人們對負面情緒產生了更多的排斥感和羞恥感。事實上,情緒本身并不是有害的,它的出現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提醒,是對機體的一種保護。學會察覺它,聆聽它的需要,會有助于人類更好地了解自己,達到自我和諧。相反,如果你害怕它、回避它、壓抑它,久而久之,情緒就會產生反作用力,成為你生命的頑疾(比如很多強迫癥患者在疾病形成之初就是對抗不愉快的情緒或體驗)。所以,在CBT的治療理念里,情緒是很重要的線索,可以通過情緒來探測我們的內心世界。當然,如果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等)頻繁出現,則需要一些專業的方法來進行應對,如情緒急救箱、深呼吸,正念冥想等。
CBT還有一個層面是針對行為進行工作。王陽明有一句話叫“知行合一”。其實,思維能影響行為,行為亦能影響思維。在CBT里有一個特定的術語叫“安全行為”。所謂安全行為,是人對想法所產生的保護性策略反應,然而,往往就是這樣的反應,維持了對于情境的負面認知,從而使癥狀“固化”下來,因此,CBT需要通過改變和減少安全行為來松動負面認知。
在生活中也會常常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小張見到領導緊張臉紅,怕領導看出來覺得自己很糟糕,不喜歡自己,因此回避去見領導。回避的結果可能讓小張暫時感覺到輕松,但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他的工作以及對自己的感覺。“回避去見領導”,這就是小張的安全行為。因此,在和小張進行認知層面的交流和疏導后,治療師鼓勵小張在認為自己可以有勇氣嘗試的場合不回避。繼而通過觀察自己和周圍人的反應來重新評價自己內心的態度,也許就會慢慢發現,其實領導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樣,對自己有那么強烈的負面評價,從而逐漸減少恐懼和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和思維。
擴展閱讀—
自我訓練:如何在生活中運用CBT?
回想一天當中所發生過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及愉快的事情,寫下來。分別寫出在這兩種不同的情境下自己所產生的想法、情緒和行為。也許在寫下來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積極思維模式和消極思維模式,如果比較其中的不同,你會有意外的收獲。另外,對于負面的思維情景,可以試著采用我們在上面說到的方法,來重新評估一下自己的想法的現實性以及其他可能性,比如:它可能對情緒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什么樣的想法和態度可能會讓我們感覺好一些?然后,再觀察不同的行為反應所產生的變化和影響。這樣的自我訓練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洞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們從思維慣性和行為模式中逐漸獲得自由感。
李占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臨床心理學系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精神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等雜志編委。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70篇,其中SCI收錄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