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都不愿意聽到或看到危機事件及其相關報道,尤其是心理救援人員。因為在工作中一次次地被當事人的情緒浸泡過,深刻感知到他們強烈而復雜的痛苦體驗,為他們的痛而痛。而心理救援人員就是要在這樣的情緒背景下工作,一方面要感同身受當事人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還要牢記自己的職責,不能被受助者的悲傷情緒淹沒,而是站在職業的角度去陪伴、引導和幫助受助者去經歷、體驗、完成悲傷,之后走出痛苦,這是心理救援工作者的基本職業要求。
作為心理救援者自身,在陪伴、干預受助者的同時,他們自己也因此正在經歷著“應激”與“創傷”。長時間、超負荷的心理救援工作,同時對受助者的深度共情,面對死傷者家屬,受傷人員,幸存者親人的離散,及救援中隨時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都可能使救援者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身心困擾和應激反應。
心理救援者常見的應激反應表現在:
1.失眠,多夢,噩夢不斷。甚至不敢閉眼睛,一閉眼受災人員的傷口及其痛苦的表情,或家屬凄慘的痛哭場景就會浮現在眼前。有的人會出現軀體不適,如頭暈頭痛,呼吸困難,肌肉緊張無法放松;食欲下降,上腹部或其他部位的疼痛;渾身疲乏無力。還會有心慌,出汗,尿頻便秘等癥狀。
2.情緒方面會出現焦慮,緊張,煩躁不安,害怕,恐懼,情緒低落。有的人會出現情感麻木,情緒反應比較遲鈍。有的人會變得自我控制力嚴重受損,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耐心,與他人關系緊張。還有的人信息處理能力下降,做事猶豫不決,決策困難。在進行救援工作中做決定猶豫不決,甚至懷疑自己熟悉的處理方案。
3.職業耗竭感。比如自我懷疑,感到無力、無奈甚至無能、愧疚;或者情感過分卷入,過分地為受災者憂慮,長時間地處于悲傷情緒中。對于自己也需要別人幫助感到難堪、尷尬,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無用、自責、自卑,不斷自我攻擊。
救援者為何會出現應激反應?
1.救援過程中缺乏適當的休息和合理的飲食;
2.缺乏在有經驗的救援人員指導下開展科學、有序、有效的救援工作;
3.救援者的救援知識和技能的不足;
4.缺乏團隊的合作與支持,僅憑助人的熱情,忘我的救援精神,很容易使救援人員身心處于耗竭狀態;
5.對自己能力抱有過高的期望;
6.救援工作負荷太大,缺乏科學有效的自我心理調整能力;
7.救援前后有其他負性的生活事件,軀體健康狀況欠佳,或是救援者性格內向,既往曾有心理創傷經歷等。
救援者的心理調適技巧:
1.熟練掌握心理救援專業知識,是心理救援者開展工作的首要要素。時時注意覺察自己作為“人”和“心理救援工作者”的角色。此外救援工作組的組成,工作流程和節奏(包括討論和督導),團隊的合作和支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救援要素。
2.心理救援工作絕對不能單憑滿腔的助人熱情,選擇單槍匹馬去“奮戰”,這是一個需要依靠團隊力量通力合作的工作。有組織的心理救援工作需要與政府相關機構,醫務工作者,受助者親屬及其照料組成員等其他支持系統的良好溝通和合作。更需要心理救援工作者之間的彼此溝通、合作、支持和鼓勵。盡可能在每天結束工作前,安排救援團隊成員間彼此分享救援感受、情緒和各種體驗,團隊成員間互相指導,支持與鼓勵。
3.救援者要有獨處的時間,給自己創造整理心緒的機會。盡量不去過多地回看受災的電視畫面或接受其他形式的視覺沖擊,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4.允許自己有負性情緒,接受自己有時感到的脆弱和無力,并以最有益的方式去調整。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和感受,不是回避或隱藏,尋找恰當的放松和排遣壓力的方法等。
5.盡可能合理安排休息、用餐時間。工作中救援者的作息時間常常很不規律,甚至不能保證正常的休息和用餐。同時在救援過程會目擊各種各樣的受傷場景,以及受災者及其家屬強烈的悲痛情緒,使救援者隨時處于強大的心理沖擊中。因此需要盡量合理作息和用餐,保證救援者有良好體能和工作狀態。
6.如果可能,應保持與親朋好友的聯系。在遵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感受向親友講述,傾訴本身就是自我梳理的過程。也可以把自己的心理狀態,情緒、想法以日記形式寫下來,這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是另一種傾訴和交流的形式。
7.如果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煩躁、易激惹或其他形式的心理問題,不要感到難為情,要積極主動去找專業人員進行督導。
如果把心理救援工作比作是給荒蕪的心靈注入甘霖,那心理救援人員一定要做好自我的心理調整,助人者必須先自助,調整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態。只有讓自己的身心都被正能量充滿,蓄滿自己內心的那杯“水”,才能讓這種正能量和愛在受助者之間流淌,救援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成效。每一次災難發生后,受災者和救援者都會經歷太多的悲傷與無奈,但每一次危機都會促進個體的成長。但愿每一個經歷危機者以及參與危機救援者都能穿越悲傷與痛苦,讓生命得到升華!
張麗霞:北京回龍觀醫院門診部,1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