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李晉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水回用的重要意義,然后分別從試驗流程搭設、實驗結果分析以及從技術上和經濟上對混凝一微濾系統在中水回用中的應用可行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希望能夠為同類的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混凝;微濾;中水回用
1 前言
本文所探討的“中水”,主要指的是“再生水”,最早是由日本人所提出的,中水的具體定義是指某些污水,如廠礦冷卻水、雨水、污水處理廠尾水以及生活污水等,經過浸沒式微濾、過濾、納濾以及反滲透等深度處理,從而有效得到人們所需要的少于0.1%雜質含量的標準水質,進而滿足某種特定的使用要求,能夠重復使用的水。中水有著非常廣泛的來源,雨水、冷卻水、淋浴水、廚房排水、洗衣排水等等都是中水的重要來源。通過中水回用,一是達到充分利用水資源的目的,從而有效地緩解用水的短缺。通過中水回用有效地為我國水資源的短缺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二是還能夠達到減少污水排放,降低水污染的目的;三是能夠有效降低用水成本,節約水資源的費用,從而為城市帶來有效的可觀的經濟效益。
2 混凝-微濾系統在中水回用中的實驗結果分析
2.1 試驗流程的搭設
微濾膜過濾是世界上開發應用最早的膜技術,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作為膜材料。對微濾膜而言,其分離機理主要是篩分截留。微濾膜能截留0.1~1微米之間的顆粒。微濾膜允許大分子和溶解性固體(無機鹽)等通過,但會截留懸浮物、細菌及大分子量膠體等物質。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浸沒式微濾膜處理生化后生活污水試驗,對混凝微濾系統在中水回用中的可行性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確定的相關試驗工藝流程主要為:污水廠處理后的出水——混凝——滾筒格柵——微濾。
2.2 試驗的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上述的工藝流程,主要對水樣的濁度、COD的去除等進行了試驗,然后對膜出水水質達標的情況進行研究。
相關的處理結果主要如下所示:
(1)濁度。濁度是混凝微濾系統在中水回用中評判混凝和微濾處理效果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從試驗中也能夠看出,在試驗中的水濁度是比較低的,大概在9~10之間,經過混凝沉淀后的水濁度為2.7,而通過微濾膜的處理之后,已經下降到了0.05,甚至還不能夠檢測出,可見,該系統的應用比較穩定。
(2)COD的去除試驗。在本試驗中,主要采用反映有機物含量的綜合指標的變化來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進行觀察,當然,化學需氧量是其主要的測定指標。COD是以重鉻酸鉀為氧化劑時,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消耗的氧化劑量,化學需氧量越高,就能夠表示水中的有機物越多。結果顯示,最終出水的COD平均值為15mg·L-1,出水水質穩定。
在試驗之后,膜出水水質的情況如下表所示:
同時,本流程在試驗中的中水回用水質情況也達到了相應的要求。
3 混凝-微濾系統在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對可行性的分析,主要包括技術上的可行性與經濟上的可行性兩種,首先,在混凝微濾系統在中水回用中的應用技術可行性分析來說,經過試驗分析可以看出,出水水樣在經過本文所提出的混凝微濾系統之后,出水的水質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出水的各項指標都有效達到了各類中水回用水的標準,甚至在膜未污染的情況下出水還能夠達到生活用水的水質,也即是在技術上進一步論證了該處理系統的可行性。其次,在經濟上,主要包括固定投資和運行成本兩個方面的投入,基于對這兩部分費用的分析,發現該系統在中水回用中的應用相較于其他技術也有著一定的經濟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4 結束語
總之,通過本文的試驗分析結果來看,將混凝微濾系統應用到中水回用中具有一定的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可行性。通過該系統處理過的水質明顯有了很大的改觀,甚至還能夠達到生活用水的標準,值得在同類的中水回用實踐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