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價
吳石增,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1968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學院自動控制系,1984~1986年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進行訪問研究。曾取得院部級獎勵科研成果6項,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著作5本。現為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自動化與計算機應用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IEEE學會高級會員,國家科技部評估中心咨詢專家,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科學報告團成員,中國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電工分會理事長。
我的父親吳振鐸1907年出生,1969年去世。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文盲農民,在舊社會的農村沒有上過一天學,但父親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常常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貧窮困難的鄉親們。
幫幫鄉親們心里踏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際,我這個1943年出生的人已經有了記性,記住了我們偉大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盛況,同時也記住了我們家生產和生活狀況與鄉親的不同之處。當時農村互助組和合作社尚沒有成立,鄉親們都是各自耕種自家的土地,收割自家的莊稼,唯獨我們家卻和兩家孤兒寡母家庭聯合在一起,共同互助耕種3家的土地、收割3家的莊稼。這兩家孤兒寡母家庭,一家是我的伯母及我3個年幼的堂哥;另一家是外姓(姓申)的街坊,按街坊輩我叫申姓孤兒為叔叔,他比我大8歲,當時也不具備自己耕種農田的能力。
父親的這一作為和行動也得到了我母親的贊同和支持,使得這種3家聯合耕種和收割之事,從1944年開始一直延續到1955年當地農村合作社成立。當時還年幼的我看到自家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與鄉親們不同,有時疑惑地問父親:“干嗎3家聯合在一起耕種田地和收割莊稼呢?”我父親回答說:“這兩家孤兒寡母,孩子太小再加上買不起耕牛,自己沒有能力耕種田地和收割莊稼,我不忍心看他們受窮挨餓,幫幫他們感覺心里踏實。”父親的這一較為長期的舉動受到了全村鄉親們的贊譽和夸獎。
我也愛上了傳統文化
我的農民父親,雖然是個沒有上過學的文盲,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卻很感興趣,一方面喜歡聽講述反映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評書,另一方面熱衷觀看反映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戲劇,包括我們當地的河北梆子,還有評劇及京劇。對于評書和戲曲故事中所講述及反映的古代歷史優秀人物非常贊同和熱愛,像宋代清官包拯、明代清官海瑞、清代清官林則徐,還有宋代愛國將領楊家將中的眾英雄等都是他崇拜的對象。我的少年時代他經常給我講這些清官和愛國將領的故事,不斷地帶我去聽評書、看戲劇,對這些清官和愛國將領為保護老百姓的利益、嚴格執法、不顧個人安危的事跡給予很高的贊譽,并要求我要向這些清官和愛國將領學習,做個好人。
在父親的影響和教導下,從小我也愛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喜歡閱讀中國的古典小說和聽反映中國歷史故事的評書,熱衷觀看反映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傳統戲劇,特別是中國的國粹京劇,不但喜歡聽、喜歡看,還愛唱。特別是退休之后,在返聘工作之余,作為票友演唱京劇變成了我老有所樂的重要活動方式。
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在我們的老家河北威縣基本上是每個村都設立了初級小學(即小學的1~4年級),十幾個村才設一個具有5~6年級的高級小學。父親希望我有文化,不再做文盲,1950年我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希望我屆時去上學,但是我有從小就喜歡割青草和做簡單農活的習慣,再加上當時害怕在校內受老師的懲罰,就是不肯去上學。在這種情況下,父親也沒有強制我。說來也巧,1951年,我的做小學教師工作的姑父調到我們村小學當老師了,在姑父和父母的說服下,我順利進了小學,開始了一年級的學習。沒有想到的是,我的學習成績比較優秀,我自己高興,姑父和父母也都很滿意。
時間如梭,轉眼1955年的春天到了,再過幾個月就要初級小學畢業考高級小學了。對我考高級小學的事情,父親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上了4年學,已不是文盲了,不再吃文盲的虧就夠了,以后好好在家種地吧!”由此看來,父親要讓我這個已不是文盲的人留在家里繼承他的事業。在我的要求和姑父的勸說下,父親同意了我和姑父要我考高級小學的意見,我順利地考上了距我們村8里地的一所高級小學。兩年又過,1957年春天來到,很快要高級小學畢業考初中了,父親又發表了不要參加升初中的考試要我回家種地的意見。面對父親的意見,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說:“以后每一次升入高一級學校的考試我都想參加,其中只要有一次考不上我就回家種地。”我這個意見,在我姑父的反復勸說下,得到了父親的同意。從此以后,從高小考初中、從初中考高中、從高中考大學,每次都是順利通過,1963年我高中畢業考上了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從此折斷了自己對父親回家種地的承諾。
1968年大學畢業的我和200多名畢業生被安排到黑龍江省富裕縣的三二四九部隊農場勞動鍛煉。1969年春節剛過半月我父親就突發疾病離開了人世,為了照顧我的情緒,家人隨即給我拍發電報說,父親得了重病,要我快回家探望。我們連隊的工作人員收到電報后沒有告訴我,直接交給了連隊領導,當時連隊領導認為這是家里人想我要我回家,沒有告訴我來電報之事。3天之后家人見我沒有回去,也沒有回復信息,隨之又發了第二份電報告訴了我父親去世的實情,此時連隊領導把電報交給了我,并派人員去上級部門為我請了假,我才買車票動身回家。此事使我感到遺憾和痛苦之處是在父親去世前沒能見上一面,倒是也有點欣慰之處,那就是在他安葬的最后一天我趕了回去,看見了父親的遺體,并為他送了葬,盡到了做兒子的責任和義務。父親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走完了62歲的一生。父親的一生是清貧的一生、辛苦的一生,作為兒子沒能盡孝,讓父親安享晚年,看到我在科研之路上的小小成果,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