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宇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菊花欺霜傲雪、高風亮節,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意義。自明代起,許多藝人就曾將菊花融入到紫砂壺的創作之中,比如“菊瓣壺”、“合菊壺”等造型。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位老藝人以菊花為題材創作了一把獨具一格的紫砂壺,這就是宜興陶瓷博物館珍藏的王寅春大師的“半菊壺”(見圖1)。
王寅春作為紫砂界的七大老藝人之一,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技術輔導”的稱號。他13歲拜趙松亭為師,并隨制壺藝人金阿壽學藝,滿師后即當客師幫窯戶制坯。他制壺功力深厚、為人誠樸謙虛、雙手粗糲卻靈巧、制作茶壺以又快又好而著稱,因此很快就揚名滬上。王寅春不泥于傳統,勇于突破,其筋瓤器技藝冠絕一時,被尊為一代宗師。這把“半菊壺”就是他諸多筋瓤器佳作中的一件。
“半菊壺”屬筋瓤器,筋瓤器又稱筋紋器,是依據瓜果花卉的筋瓤和紋理,運用幾何等比分割和重合變化形成的造型。“半菊壺”是王寅春大師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形式多樣、瓤數不等,如南京博物院就藏有一把“十二瓤半菊壺”。宜興陶瓷博物館藏“半菊壺”自菊花狀壺鈕開始,經蓋、壺身至底,以連貫通暢的線條將壺身等分為十六份,突起的塊面飽滿生動,形如菊瓣,所以此壺又稱為“十六瓤半菊壺”。壺嘴從筋瓤塊面突出,過流自然;壺蓋、壺身隨意通轉皆嚴絲合縫,充分體現了王寅春的精湛技藝。造型雍容大方、氣勢連貫,線條紋理清晰自然,有規律的橫向連續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韻律美,由上俯視好似一朵綻放的秋菊,在蕭瑟的秋風中一枝獨秀。
“半菊壺”的壺底印有一枚“王寅春”的篆文方章,看似普通,卻是王寅春所有印章中最受其珍愛的一枚,由潘稚亮所刻。潘稚亮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有“切玉圣手”之美譽,他熱愛家鄉紫砂藝術,與諸多紫砂藝人有交往,因喜王寅春的精湛技藝,特意做此方章,并鼓勵王寅春要師古不泥、勇于突破,要有自己的風格。就是這樣一枚不起眼的方章,深刻地影響了王寅春未來的創作之路。從藝六十多年,他創制了無數紫砂精品,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無論光素器、花塑器還是筋紋器都帶有強烈的個性。南京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曾稱贊道:“王寅春恐怕是近代第一高手了,其作品渾厚溫潤,為古今獨步,尤以‘半菊壺最具創造性。”
“半菊壺”是王寅春大師的創新之作。他將“菊殘猶有傲霜枝”的不屈精神與紫砂相結合,造就了這把獨具一格的紫砂壺。他通過自己的實踐證明,紫砂藝術的創作需要師古不泥、勇于創新的精神。只有在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作適應時代的發展,創作出新的作品,才能使紫砂文化綿延不斷、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