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淪陷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孤懸敵后,為尋求與黨中央恢復聯系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關鍵詞】東北抗日聯軍;孤懸敵后;黨中央;聯系
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最令抗聯官兵痛苦憂慮的事情,既不是敵人不斷的瘋狂軍事“大討伐”、嚴厲的經濟封鎖,也不是彈盡糧絕、挨餓受凍,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換取敵人武器與糧食,而是孤懸敵后,得不到黨中央的領導與指示。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人民軍隊。1933年4月下旬,中共滿洲省委開始正式接受上海中央局(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下簡稱“中共代表團”或“代表團”)的雙重領導。1935年2月,上海中央局遭到大破壞,東北黨組織、抗聯部隊與黨中央失掉了聯系。1936年1月,中共代表團正式撤銷滿洲省委,東北各地黨組織和抗日聯軍失去了統一的領導;而代表團又遠在莫斯科,由于主客觀原因這種領導關系也時斷時續,抗聯實際上處于無上級管理狀態。1937年以后,抗聯與代表團的聯系徹底中斷。面對敵強我弱、孤懸敵后、被分割包圍的嚴峻形勢,抗聯必須迅速恢復與黨中央的聯系,以解決抗日斗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為此,他們一方面獨立地完全靠自己摸索,堅持領導以游擊戰爭為主要形式的群眾性的抗日運動,一方面想盡一切辦法尋求與黨中央建立聯系。東南滿方面,為聲援中央紅軍1936年2月東征抗日,打通與黨中央的直接聯系,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南滿省委書記魏拯民決定采取軍事行動。6月、11月,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師分別進行了西征。由于大批日偽軍警日夜圍堵,加之第二次西征限于天氣的原因,兩次西征均未達到預期目的。
1938年5月11日,第一路軍總部與南滿省委高級干部聯席會議決定,為了和黨中央取得聯系,抽調人員補充第三師,在適當時機再次進行西征。6月底,一師師長程斌等叛變使第一路軍面臨緊急而又十分嚴峻的形勢。7月中旬,楊靖宇主持召開會議,取消原定的西征計劃,準備派人去關內與黨中央取得聯絡。但由于敵人嚴密封鎖,未能實現。
1940年3月中旬,魏拯民主持召開干部會議,決定派陳秀明(李明山)赴蘇聯,以便通過蘇聯的幫助恢復與黨中央的聯系。4月,魏拯民給代表團寫的報告中談到:“在1935年秋季,……就完全斷絕了中央與北滿的關系,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體指示與中央所發行的文件與通訊……。一切的工作,都是幼稚的。我們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雙目失明的孩提,東碰西撞,不知所從。……我們終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長期中斷了聯絡。”①但未見回音。
吉東方面,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曾多次派人尋求與黨中央取得聯系,并于1938年1月受吉東省委臨時會議的派遣親自去蘇聯遠東比金,試圖會見代表團代表楊春山。他先后兩次寫信給楊春山,表達了希望“能于迅速接得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代表團的關系”。回信告知:此地聯絡站已取消,中共代表團已于1937年秋停止對滿洲黨的領導,改由中央政治局與滿洲黨建立領導關系,在未建起新關系前,應獨立工作。②周保中返回東北后,一直期待著黨中央派人來建立聯系,但一直沒有音訊。
1938年10月中下旬,周保中派秘書到關內,帶去他寫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現在我們對于中央的迫切請求,就是要趕快建立中央對東北的領導聯系和有最大效力的解決一切斗爭問題。”③
1940年9月,王鵬受黨中央派遣由山東經海路來到東北。周保中打算待有機會讓他從蘇聯通過新疆去延安,以與黨中央建立聯系,但因蘇方答復難以做到而未果。
北滿方面,為了打通與黨中央的聯系,解決種種問題,第三軍曾派一團團長劉海濤、青年團珠河縣委書記曉夢(韓光),北滿臨時省委派執委朱新陽等去莫斯科向代表團匯報工作,但都未被派回來。
1937年下半年,中共北滿臨時執委會主席、第三軍軍長趙尚志接連給代表團寫信,希望得到國際與中央的直接領導和幫助:“我們累次派交通員關系去,已送過很多文件,除今夏日來一次交通外,連我們派送過去的人也沒有回來一個。”“我們要求中央經常的、及時的給予我們以正式的直接關系的指示。……我們堅決要求中央能切實的派負責人員來解決各種復雜問題。”④然而,代表團對這些信件未作任何指示或答復。
1938年后,東北抗日游擊運動進入極端艱難困苦時期。為解決斗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抗聯各部從未間斷尋求與黨中央的聯系,但因種種緣故,皆未實現。
1939年9月中旬,北滿省委又派常委馮仲云赴蘇,尋求蘇聯的援助及與黨中央的聯系。1940年1月,吉東、北滿省委代表聯席會議在蘇聯伯力召開。會議期間,趙尚志、周保中、馮仲云要求通過蘇聯的協助盡快與黨中央恢復聯系。蘇方當時應諾,后未兌現。
3月24日,周保中和馮仲云以吉東省委和北滿省委代表的名義,給中共中央寫了一份報告(由伯力轉交),內中提出:“我們現在向黨中央唯一的請求,就是要得到聯系的建立和新的指示。”⑤
6月12日,周保中、趙尚志聯名致信蘇方代表王新林,強調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必要與中共中央取得直接聯系,希望蘇方協助達成。但蘇方沒有回音。8月初,趙尚志作為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全權代表赴蘇與王新林面商有關請求軍事與技術支援、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系等問題。蘇方態度并不積極。
由于蘇方宣稱將有中共中央代表參加12月召開的“第二次伯力會議”,所以,抗聯各部領導人懷著熱切的心情齊聚伯力,但中央代表沒有出現。會間及會后,抗聯一再請求蘇方設法代為接通與中共中央的聯系,都未能如愿。
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等在沈陽向中共中央東北局做了初步匯報,移交了抗聯全部黨的關系及黨費、檔案等。東北抗聯終于回到了黨的懷抱。
在孤懸敵后的險惡境遇下,東北抗聯一直尋求與黨中央的聯系,雖因種種緣故皆未實現,但充分體現了他們一心向黨的熱切情懷。同時,他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抗日必勝的堅定信念,為實現民族的自由、獨立和解放,與敵人展開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正如馮仲云所說:“他們的精神是不朽的,他們的志氣是超卓的,他們的毅力是堅決的,他們都能整個的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勇敢的精神。”⑥
注釋
①王承禮:東北抗聯史(下),第711頁。
②中央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下轉55頁)(上接53頁)黑龍江省檔案館: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第五十一冊,第173頁。
同②,甲第五十三冊,第109頁。
④同②,甲第二十三冊,第379頁。
⑤同②,甲第二十九冊,第132頁。
⑥馮仲云: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苦斗簡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97頁。
參考文獻
[1]趙俊清:趙尚志傳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
[2]趙俊清:周保中傳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3]趙俊清:楊靖宇傳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
[4]《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編寫組.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孫桂娟(1967-),漢族,研究生畢業,現工作于東北烈士紀念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