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行征信中心于2006年正式成立,對中國金融系統的風險控制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央行征信中心為代表的政府主導的征信體系已經無法完全滿足金融市場運行的需求。隨著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伴隨著信貸相關行業的發展,政府對消費市場的大力支持,市場對風控的需求必然會放大征信行業的市場容量,這對征信行業的發展極為有利。
【關鍵詞】征信;企業征信;行業趨勢
1.征信行業背景介紹
1.1.征信行業的發展歷程
全國統一的企業與個人征信系統建設始于1992年的貸款證制度,建設歷程至今已有20多年。在發展過程中,我國征信系統建設者充分利用后發有事,借鑒國外征信體系建設經驗,慎重選擇征信制度,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征信體系發展道路。目前,征信系統已經成為了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在我國征信市場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考察征信行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征信行業的發展有三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沿著貿易信用領域征信發展,主要集中在企業征信方面,以1849年城里的鄧白氏公司(Duns&Bradstreet)為代表,主要從事企業自信調查工作,服務于貿易信用領域;第二條主線是沿著金融信用領域征信發展,主要集中是在個人和小微企業金融征信方面,最早起源于1860年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成立的第一家個人征信機構,目前以益博瑞(Experian)、環聯(Tranunions)、艾克飛(Equifax)、科瑞富(Crif)為代表,全球發展,主要服務于消費信貸和小微企業信貸領域;第三條主線是央行或者金融監管當局城里的公共征信系統,主要從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角度出發,收集金融機構的信貸信息,用于監控金融機構授信風險,也為金融機構提供征信服務,以1934年第一個成立于德國的公共征信系統為代表,發展至今全球已有80多個國家有了公共征信系統。
1.2.中國征信行業的發展基礎
新需求推動新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后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漸開放,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與此同時,隨著各類經濟主體的參與,金融市場對金融風險的防范的需求日益上升。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征信行業在政府的推動下開始起步,經過一系列的底層數據系統的搭建和完善,央行征信中心于2006年正式成立,對中國金融系統的風險控制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環境帶來新契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央行征信中心為代表的政府主導的征信體系已經無法完全滿足金融市場運行的需求。隨著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此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P2P,消費金融等細分領域的快速發展對中國的征信行業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推動了市場化征信機構和互聯網征信技術的發展。新軌道創造新價值:隨著中國征信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個人征信牌照的落地,中國征信行業將進入新的發展軌道。在新的時期,底層數據將進一步打通,行業各擦浴機構征信流程將進一步標準化,市場化征信機構將不斷發展,并在垂直領域出現有代表性的企業。此外,征信行業的法律法規與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也進一步完善,通過互聯網手段進行征信的市場化機構將有別于傳統的征信機構,發掘更多場景化的征信市場。
2.國內征信行業發展概況
2.1我國征信體系基本模式
我國的征信體系采用“政府主導型”模式,央行個人、企業征信系統基本覆蓋全國傳統信貸市場,是中國征信體系的基礎,社會第三方征信機構重點服務于中下游,作為完善、補充央行征信系統的重要組成。2015年1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首批8家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機構名單,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一年多,相關牌照仍未能發放。像芝麻信用、考拉征信這樣的征信公司,已經在內部開展有關企業征信產品的研究,并對部分客戶開始進行內測。“條件成熟的時候,將會以小微企業為主要目標對象開展企業征信服務。”2015年11月初,全國共有104家企業征信機構(不含分公司)在人民銀行各分支行完成備案。
2.2 我國企業征信市場格局
央行的征信中心是國內最大的信用基礎數據庫,接入機構最全,在非銀行信息上面采集也較全面。此外,鵬元、中誠信等傳統企業征信是企業征信市場的重要補充,為企業出具信用報告,內容基本包含企業基本信息如練習信息、注冊信息、股東信息、變更信息、財務信息、法律訴訟信息等。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企業征信也在轉型中,一些互聯網大數據征信公司以互聯網為核心,利用大數據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及時全面的征信服務,除了傳統征信報告中的工商信息、司法信息、知識產權信息等,互聯網大數據征信可根據技術對企業相關信息進行深入挖掘,提供更全面深度的企業相關信息。
3.中國征信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3.1.信用文化開始形成
2007年-2014年,中國信用卡存量增長了4倍,從2007年的0.9億張增長至2014年的4.6億張。雖然信用卡存量增長率很高,但截至2014年,中國國內試用卡使用情況與信用卡消費文化的代表美國仍有很大差距。隨著新生代消費觀規模的壯大和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加之消費金融相關配套服務的成熟,中國未來的信用卡消費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這將是中國征信行業的機遇期。
3.2.征信行業市場需求巨大
消費拉動經濟,征信市場具備長期發展基礎,截至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增速6.9%。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神話,三駕馬車中消費的拉動因素將開始提現。雖然GDP的增速會進一步下降,但我國經濟保持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發生變化,隨著各項刺激消費政策的落地和中產階級人群的增長,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將進一步提升。雖然中國最終消費增長率自2010年以來一直呈上升態勢,但截至2014年,中國最終消費率依然僅有51.2%,這與美國常年80%以上的最終消費率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我國最終消費率還有很大的空間,這將直接影響我國消費金融和征信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消費信貸余額規模多年保持近20%的增速。2014年,中國消費信貸余額規模已經達到15.4萬億,同比增長18.4%。未來幾年中國消費信貸余額規模將依然保持每年近2%增長率的勢頭,截至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余額規模將突破37萬億元。截至2015年底,P2P行業問題平臺數已經超過1200家。在這些問題平臺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壞賬過多導致流動性危機,最終拖垮平臺。
隨著信貸相關行業的發展,政府對消費市場的大力支持,市場對風控的需求必然會放大征信行業的市場容量,這對征信行業的發展極為有利。
3.3.大數據征信體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可以促進征信行業轉型升級。首先,大數據使得征信收集到的信息打破了原有的局限,從互聯網平臺及移動端等多渠道采集有助于信息主體的信息數據全面把握;其次,大數據實現了征信數據深度挖掘,利用IT技術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能夠更好的反映信息主體的信用狀況,并提供更為豐富及符合場景的信用產品及服務。
3.4.移動端將成為征信機構發力重點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未來移動端將成為征信機構的發力重點。從征信行業產業鏈來看,數據采集、征信服務產品及應用場景等未來都將向移動端轉移。與此同時,移動端信息采集方便,用戶通過移動端享用征信產品及服務更加便利,征信產品和服務可以隨時隨地提供服務。由于“三駕馬車”的內需拉動作用,消費將成為中國GDP發展的主要動力,這將促進中國消費金融的發展,繼而推動征信服務消費場景結合更加緊密。
3.5.市場化征信機構即將崛起
對于目前的中國征信市場來說,互聯網是眼下最強的封口力量。消費金融、P2P、共享經濟、社交、電商,這些只售可熱的互聯網行業都具有征信需求。然而,以央行征信中心為核心的體系無論是從可操作性還是數據緯度上看,都顯然無法滿足這些行業的具體需求。強烈的個性化需求與標準的少量的供給,給第三方市場化征信機構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不可多的機會。
隨著數據源的拓寬,征信應用場景不斷增加,如:原先的線下信審和人工信審轉為線上信審和機器信審,提高審核效率,增加用戶體驗。租賃、酒店等行業,傳統的授信方式通過押金或者其他方式授信,現在則可以通過征信機構的調查進行授信。每一種變化的背后都需要用戶體驗和效率的提升。這意味著征信機構可以從金融向其他的領域進發。
參考文獻
[1]2015年中國征信行業研究報告.互聯網金融,2016.3.
[2]2016年中國征信行業專題研究報告.互聯網金融,2016.3.
[3]德勤2015年汽車金融報告,2015.12.
[4]2015年汽車金融行業滲透率調查.汽車金融行業研究,2016.2.
作者簡介
崔秀秀、女、1986年、山東、碩士研究生、浙江財經大學、初級、財會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