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峰 于維力
【摘要】法治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古代的西歐地區,字面來看,是指法的治理,把法律作為國家治理的主要依據。現在,法治思想逐漸成為世界上國家治理的主流思想,無論是出于國家的穩定或是經濟的發展,法治的建設都是穩妥的選擇。法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是否是一個現代化先進國家的一種標志。法治思想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存在的,只是在早期歷史中沒有占據主流。十八大以來,我黨提出必須全面推行依法治國,更是轟轟烈烈的鋪開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路程。我國的法治建設,要積極吸收歷史上的優秀法治思想,同時也要借鑒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關鍵詞】法治思想;依法治國;中國特色
一、我國法治的引入與發展
隨著西方世界的法治進程,西方開始了近百年的物質資源的積累,強大的資本支持者西方世界的野心,追求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打著自由的幌子,帶著堅船利炮開始了殖民的進程。隨之而來的,也給東方世界帶來了法治的思想。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法治進程,也隨著被炮火打開的國門而展開。
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時候,有一批身處社會高層的開明人士開始認真思考“天朝上國”不敵蠻夷之幫的本質原因。他們逐漸發現,答案或許存在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上。于是,固步自封多年的東方世界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也開始了“外發型”的法治進程。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魏源、林則徐等人。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詳細介紹了西方世界的軍事和法治,開始把最早的法治思想嘗試性的引入國內。
由此開端,漸漸在清末社會形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以及戊戌六君子等人。他們開始認識到國內封建制度的腐朽不堪,以及當時社會的麻木疲敝。于是改良派主張在國內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變法,目標是效仿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中國傳統的君主,實現體制上的改良。雖然資產階級改良派并沒有徹底認清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根之所在,但是其嘗試已經是一種本質上的進步。改良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自然在頑固的封建主義面前受到了瘋狂的抵抗,雖然并沒有成功的將西方法治思維引為中用,但是也算是產生了一定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動搖了千年以來的中國封建統治,讓夜郎自大的清庭也開始著手考量進行法制改良。并且成功引起社會上開明人士的注意,當時的進步人士其實已經意識到西方法治思維的先進性,同時也明白必須做出變革,否則必然被世界所淘汰。修律,立憲等活動也逐漸的展開,延續了千年的封建統治開始崩塌,中華法系和西方法治的碰撞愈發激烈。
不過,雖然引入了西方的法治思想,但是中國社會的具體環境使得法治在當時的中國難以踐行。根深蒂固的尊卑有序難以在短時間內轉化為西方的自由民主。先進的西方法治思維并沒能順利的實施開來,也沒有將中國帶入強國之列,甚至于,在某些層面上,法治思維甚至給當時的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究其原因,就是法治思想在中國的水土不服。中國遼闊的沃野使得千百年來就是安居樂業的小農經濟主導。而西方則不然,西方國家更多的是海洋國家,中國人追求安穩生活的時候,西方更多地是在追求自由貿易。于是不同的環境產生了不同的思想精髓,當時中國的大環境決定了人們喜歡更加安定有序的社會,崇尚道德,崇尚仁、義、禮、智、信,喜歡安定與和諧。西方更注重商業發展,自然地,在西方人們更喜歡自由貿易,崇尚公平競爭,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重視民主和人權。
不同的法治思維,自然導致了西方法治思維在當時的中國缺乏成長的土壤,想要讓法治為中國社會助力,就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避免生搬硬套,剔除不合適的部分,留下精華的思想,最終實現東方化的法治。
隨著資本主義的繼續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性。經濟開始出現全球化趨勢,落后的國家不想被世界淘汰,就只有融入到法治這一體系之中去。正如前文所述,中國的法制化進程是“外發型”的,在外部壓力下,改革迫在眉睫。同時,也有人指出,必須堅持住中華文明固有的優良品格,不能搞全盤西化,中國的儒學并非腐朽,仍然有很高的價值,需要以中華文化為引導,兼容性的進行法制變革。故而在維新派之后又出現了以孫中山為首的一批革命人士。孫中山的設想是要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一個以西方的法治作為形式,同時融合傳統文化作為內涵支撐的法治國家,并且據此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義”。但是,雖然作出了新的嘗試,孫中山的構架在實踐中依然難以取得進步。由于缺乏足夠的實力,革命成果被軍閥竊取,進而引發了一個以法治作為外衣行專制之實的軍閥統治時代。雖然沒有最終取得完美的結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次正確的嘗試,之所以失敗并不是因為制度的失敗,而是因為所依附的資產階級實力尚淺,不夠強大。但是必須明確,這是法治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三、我國法治建設的現狀
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可以簡略的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法治建設階段,也可以理解為初級階段,不完全階段;第二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時期至今的全面推行法治建設階段。
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共產黨人開始用馬克注意的眼光考量西方世界的法治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尖銳的指出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外衣下資本主義的虛偽本質,同時也把法治理論思想與現實實踐中的巨大脫節暴漏出來。同事毛澤東也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對于西方法治,更是要保持辯證的的態度,在批判中發展和統一。
抗戰時期,毛澤東曾指出,中國缺乏很多東西,但是最主要的事兩件東西,這兩件東西就是獨立與民主。后來,毛澤東多次指出,中國革命的新出路就是要堅持搞民主,把政府的權利交由人民進行監督,對人民負責。這個時期雖然并未明確指出法治的思想,但是各項政策中已經包含了民主法治的萌芽。建國以后,中國很快確立了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毛澤東很是重視憲法的編纂工作,并且親自參與到憲法的編纂過程中。在討論相關問題時,毛澤東指出,西方民主的優點是不能全盤否認的,但是維護資本主義的西方憲法,是壞的,欺騙和壓迫了大多數人民群眾。在當時,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是人民民主專政,民主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專政是對少數階級敵人的專政。毛澤東很是重視干部的廉潔化建設,同時也一再強調要落實群眾路線,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但是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毛澤東在晚年過度強調階級斗爭,并最終引發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在此期間法治建設更是遭受了毀滅的打擊。文革期間,以黨代政,行政獨大,立法不重視,憲法被廢除,司法形同虛設,并且產生了法律虛無主義,法律教條主義,法律經驗主義,法律工具主義,法律實用主義,等錯誤的指導思想。這一時期可以理解為是中國法治建設的涅槃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給走上絕境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打開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鄧小平在早期黨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表述后又加上了“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兩句,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十六字方針。在之后對四人幫等反革命集團的審判中,更是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司法獨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關的一篇報道《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中更是最早提及“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另一個標志性事件是一九八二年憲法的修訂,八二年版本的憲法明確的確定了憲法不可侵犯的最高地位。且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等一系列內容,并且恢復和確認了司法獨立等法治原則。
鄧小平雖然沒有直接在其著作中提出依法治國等字眼,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在依法治國方面的重要貢獻,是他的理論基礎勾畫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全新圖景。正是在鄧小平時代,首先確立了依法治國這一大正方針;之后在黨的十五大中第一次獨立的把法治建設提出,并且抬升到“治國方略”的高度;黨的十六大中更是獨立提出了“政治文明這一全新概念”,不在從屬于精神文明建設范疇,地位上顯著得到提升;最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成果的提出,比如科學發展觀等,更加完善豐富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
一直到近階段,法治建設越來約得到黨和社會各界的重視。黨的十八大更是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法治改革,落實依法治國方針,全面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需要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需要一體化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既有差別,又存在差異,區別主要是在客體上的區分,關注主要思想方面,有著一下共性:第一、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憲法作為最高法,權威不可侵犯,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第二、把權力關進籠子。公權力需要得到制約,因為沒有責任的權力容易容易引發權力的濫用,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傷,故而必須讓權力有擔當,有制約。第三、保障公民權力,保障基本人權。公權力來自于人民權利的讓渡,其最初的也是最終的目的必須是保障人權,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第四、行政、執政的公開化以及透明化。民眾對公權力的使用有合理的知情權以及監督權,把政務公開在陽光下,才不會引發陰暗面的“霉變”。第五、司法獨立。司法獨立不僅僅是是指審判的獨立,還包括司法系統的獨立,公檢法行使職權的獨立。獨立并不代表沒有約束,司法要對民眾負責,接受多方監督。保障司法公正。
四、我國法治建設的展望
關于中國法治的建設,不能拋棄本身的優良傳統,必須立足自身,吸收借鑒西方的經驗,保持民主法治的目標不動搖。關于未來的法治建設,筆者有以下設想:
(一)立法層面
要有完備的法制,這里的法制是指法律的體制。要在立法上提升立法人員的專業素養,完善立法技術,爭取建立一個具備以下特點的法律體系:一、涵蓋各個門類,盡量不要有疏漏;二、結構邏輯清晰完整,分配合理,效力層級明確;三、法律本身不要發生內容上的重疊或是沖突,和諧、協調;四、內容明確,體例科學;五、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趨勢。
同時要明確憲法、法律的地位。在我國有法不依的現象普遍存在,直接導致法律權威性的喪失。因而,必須確立法律的權威地位,用至高無上的憲法來確定基本的治國方略。
(二)執法層面
必須要嚴格落實“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路線。同時要注意權力的管控和約束。在政府行政行為中要切實貫徹落實行政法中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信用、權責統一六大基本原則。要做到以上幾點,首先要將執法行為透明化,公開化,這樣就大大方便了社會和國家對公權力的監督。其次,要明確權屬,將權力具體化。明確什么部門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老百姓有事情能夠直接準確地找到負責部門,減少推諉扯皮,“踢皮球”等現象的發生。再次,權利的邊界要清晰,不能讓權力產生重疊,避免發生有利益的時候,各部門爭著管,擔責任的時候,各部門都不管。將權力的邊界劃分干凈,避免有些手伸的太長。依法管權作為法治建設的一個發力點,需要建設完善的制度,授權要在陽光下,用權更要公開化。
(三)司法層面
司法制度的改革,首先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司法的獨立性。司法獨立是現代法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最先來自于西方的分權學說。司法的獨立不僅僅是保障了司法,同樣對立法和執法等方面也會產生約束力。司法獨立能夠確保權力不會過于集中在某些某一機構之中。關于司法的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詳細的解讀。簡言之就是要完成“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同時還要做到司法的去行政化以及去地方化;最后還要保障司法的公開化,法制化,科學化,職業化。其中,去行政化、地方化,就是要讓司法排除行政干擾,能夠獨立行使職權。司法的“四化”目的更是在于保障司法質量,保障人權。
(四)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目的是讓法治思維能被社會所接受。當下社會上,民眾期待法治建設,然而有時候又恐懼法治,擔心法治就是對老板姓的治理,其原因就在于不懂法治的內涵。關于依法治國,民眾并不能理解其具體含義,故而需要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教育內容盡量通俗易懂,讓社會上的法律意識得意發展,為中國法治建設提供一個肥沃的土壤。
我國的法治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全面推行法治建設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這個過程中,要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和為人民服務的方針來進行改革和創新。再吸收和借鑒西方的經驗過程中要謹防西方霸權主義文化的借機擴張,堅持本位思想,建設適合自身發展的社會主義法治事業。
參考文獻
[1]馮玉軍.“法治”的歷史闡釋及其對現實的啟示[J].法學家,2003,04:32-39.
[2]馬小紅.法治的歷史考察與思考[J].法學研究,1999,02:20-31.
[3]姜明安.論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相互關系[J].法學雜志,2013,06:1-8.
作者簡介
1.董曉峰,1992年,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政法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法治中國建設;
2.于維力,1993年,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黨建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