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摘要】目的:探究法理學在中國的興起。方法:了解法理學的基本內涵,追溯法理學在中國歷史上的出現與變遷,調查法理學在中國近代的曲折發展。結果:法理學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發展過程中受不同的文化和現實情況影響逐漸形成較為穩定的法理學。法理學在中國近代社會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依法治國的理念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發展。結論:法理學在中國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基礎,促進整個社會安定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法理學;歷史前言;近代發展;重要問題
1.法理學概況
法理學是法學的一個分支,是學習法學的基礎理論課程。主要研究內容是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涉及范圍很廣泛。法理學是相對抽象的理論思維科學,具有很強的哲學特征。但法理學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基于眾多法律實踐和考察形成的理論體系。法理學的理論內容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從法學的分支角度看,法理學應該研究的主要問題。法學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范疇,比如法律規定、法律行為、法律責任、義務、權利等;法的價值作用在法理學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人權、生存秩序、人身自由與權利等;法的歷史問題,包括法的起源和演變發展、法律制度、法治現代化等;法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比如法律法規、守法執法、法律職業等。其實從法與社會其他部分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出發,研究如何把相對獨立的理論問題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嚴謹的邏輯整體。法與社會之間是密不可分互相作用的,法能夠影響制約社會中的其他部分,社會中的其他部分也改變甚至決定法的發展趨勢。比如法與經濟、法與道德、法與文化等。
2.法理學的歷史前沿
中國早在春秋時代就有法理思想。春秋戰國時期是法理思想在中國盛行的第一個時期,涌現了商鞅、韓非等法家代表任務。社會動蕩、思想領域活躍。儒墨道法四家對法律思想做出了巨大貢獻。封建法律開始形成,法家思想起主導作用。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全國上下推崇法學思想。由于刑法殘酷,好景不長,儒家得到了發展機會。直到漢武帝大力推崇實行儒家思想,法律儒家化,封建正統法理學最終定型,雖然每個朝代都有改進和發展,但整體上沒有劇烈變化,沿用至清朝末年。
3.法理學近代的發展狀況
“法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梁啟超先生的《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中。先生提出在中國實施西方的法律制度,主張以法治國。新中國建立后,廢除舊法建立新法。法理學在變革中不斷發展,早年受蘇聯的影響,改革開放后受西方的影響。不斷摸索后,中國才有了自己的法理學。不久后法理學進入迅速發展階段,除了基本理論外,法學理論開始研究法與社會各方面關系。提高了對法理學的認知,推動民主與法治的結合,初步形成了本國特色的獨立法理學體系。21世紀中國法理學作為一門學科,不斷發展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近些年,我國與法理學相關的著作、評論都越來越多。法理學在近代發展中的重大事件。70年代末,在真理標準大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引導下,法理學再次明確了法律的重要性,達成了依法治國的共識。法理學在中國邁開了前進的步伐。1992年,鄧小平同的南方談話,解答了許多困擾性的問題,開闊了認定思維。在此次談話和十四大的引導下,法理學獲得思想解放,打破沉悶的局面,繼續開拓進取,開辟了法理學的新局面。1996年,江澤民同志在法制講座上提出依法治國方針,十五大首次明確將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法理學因此獲得最為全面和深入的發展。
4.法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4.1法治理論
法治與現實聯系密切,法治理論是我國法理學研究的重要問題,而且與現實相聯系。法治建設經歷了被忽視和破壞的階段,撥亂反正后才重新得到重視,最終在依法治國被確立后才進入真正實施的階段。近年來我國提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的決策,同時對法制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法理學需要以現實的國情和政策為向導,在保證法治理論與當前國家最新的法治政策協調統一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4.2權利理論
就目前國情來看,權利理論中最突出的是民主問題。近年來,人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沒有法治的民主很容易引起社會混亂動蕩的局面,沒有民主的法治也容易引起暴政,難以維持長遠的發展。民主與法治不應形成互相對立的局面,應該在事實過程中互相融合共同發展,以此來維持良好而穩定的社會秩序。怎樣根據現實的情況,協調好民主與法治之間的關系成為法理學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4.3依法執政
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實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年來法理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研究依法執政的規律和原理。法理學在研究依法執政的問題時,需要清晰地了解政黨、政權、執政等相關的概念,并且深入了解我國依法執政的實際狀況。從而為依法執政提供更加合理可行的理論指導,最終確保依法治國的有效實施。
5.總結
法理學經過漫長歷史,曲折的發展,最終在我國得到極大的重視,形成了比較穩定和完善的理論體系。近年來,法理學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了一些困難。擺脫了外來思想的指導和束縛,建立中國特色的法理學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究。相關學者要從過去的漫長探索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結合當下實際情況,對法理學所包括的方方面面內容進行細致而深入地研究,以此為我國的法制建設提供更加扎實完善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石偉.論中國法理學的實踐轉向——三十余年法理學學術史考察[J].現代法學,2012,04:172-186.
[2]劉雪斌,李擁軍,豐霏.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法理學:1978-2008[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05:3-36.
[3]程燎原.“中國法理學”的“發現”──“中國法理學史”在近代的創建[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03:126-137.
[4]陳金釗.中國法理學研究中的“身份”焦慮[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04:145-153.
[5]陳金釗.法治時代的中國法理學——政治修辭下的法理學解放[J].學習與探索,2011,03: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