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化進程速度的不斷加快,失業、貧困等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弱勢群體也不斷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人口數量必須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論文指出了弱勢群體的內涵、構成及特征,闡明對弱勢群體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
【關鍵詞】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制度
一、弱勢群體的含義、構成及特征
(一)弱勢群體的含義
弱勢群體,也通常被稱作社會弱者群體,它在形式上是一個虛擬群體,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況來界定。弱勢群體是對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受到社會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稱。
(二)弱勢群體的構成
弱勢群體從主體的性質出發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社會性弱勢群體和生理性弱勢群體。社會性弱勢群體包括城鎮下崗和失業人員中的貧困群體、農村貧困群體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弱勢群體。前兩者是社會性弱勢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正在形成中得弱勢群體也日益成為焦點。正在形成中的弱勢群體指困難企業的貧困職工 、犯罪的青少年、貧困單親家庭、居無定所和固定職業的城市流動人口等。生理性弱勢群體包括老年人、殘疾人、處境困難的兒童[1]。
目前我國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四部分人:(1)下崗職工。這部分人群再就業能力較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2)“體制外”的人。通過打零工或者做些小生意謀生的人,以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3)進城的農民工。他們勞動權益得不到保護,往往受到城里人的歧視。(4)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這部分人主要是從集體企業退下來的。
(三)弱勢群體的特征
第一,弱勢群體大都面臨貧困性。盡管“弱勢群體”的概念和“貧困人口”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高度重疊,很多弱勢群體的成因都是因為貧困。第二,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上,弱勢群體都處于弱勢的地位。雖然弱勢群體可能在人口數量上比較多,但是他們在掌握資源的數量上卻很少,還缺乏溝通渠道。他們的訴求很難在社會中發表出來,也很難得到社會的關注與幫助。第三,弱勢群體的成因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客觀的表現為社會規章制度,也可能是生理特征上的健康狀況較差等。主觀的體現為對女性和城市農民工的歧視等。
二、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內涵及意義
(一)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的內涵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等手段,積極調動和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弱勢群體,為他們的基本生活給予保障的制度。具體表現:維持和保障低收入、無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在此進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政府努力提高公共福利總體水平和國民生活質量。
社會保障的表現形式是國民收入再分配,它需要一定的制度來實現,社會保障制度應運而生。社會保障制度是由法律規定、按照某種確定規則經常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
(二)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的意義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保障都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手段。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使由于收入差距而導致的社會及經濟地位不平等現象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有利于企業在市場上有序公平的競爭,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意外事故的發生也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對于保障我國公民生活質量和國家、社會秩序穩定方面具有較大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是國家負責任行為的體現,人類對自身的人身和社會的發展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意義深遠。
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弱勢群體受到的剝削也越來越嚴重,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社會保障可以通過再分配調節社會總需求,平穩經濟波動;社會保障能夠確保勞動者在喪失經濟收入或勞動能力的情況下,維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
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建設和諧社會。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就在實現達到共同富裕目標的同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實行社會保障,通過對國民收入再分配這一手段,對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和增加社會整體福利發揮重要作用,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一項重要手段,從而有利于在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加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弱勢群體的生活比較困難,同時缺少經濟來源,社會保障制度使公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機會和前提投入到對自身和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中去,才能全心全意的去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僅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也對社會的全面進步起到積極作用。
保障人權,保持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為了保持社會公平采取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妥善處理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更好的保障社會成員的人權,尊重社會成員的人權,鮮明地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二是通過在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承擔風險,對國民收入實行再分配,努力縮小貧富差距,盡量減少社會分配結果的不公平現象。另外,在當今這樣一個競爭社會中,會分流化出強和弱這兩大群體,弱勢一方無疑將處在不利的地位,而人生而不平等,加上后天的因素影響,使得弱勢地位更加明顯。另外,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現,表明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在實行競爭原則的同時,還要強調公正原則,效率和公正應當兼顧實行。
參考文獻
[1]薛曉明.社會分層理論與弱勢群體問題研究[N].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報.2004-1-1,1.
作者簡介
王天琪(1991-),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在讀,山西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