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河
2016年,是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開局之年。綜觀今年各地的兩會,關于養老助老,各地代表委員紛紛參政議政,成為老年人關注的焦點。
全國兩會即將啟幕,站在“十二五”與“十三五”的交匯點上,來自各地代表委員的好聲音,為改革計、為發展謀、為民生言的兩會議題,凝聚成不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創新之舉。
居家養老嘗試適老社區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戶籍老年人口將接近400萬,將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失能、失智老人達到80萬,養老壓力空前。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條例》中首次將“精神慰藉”納入居家養老服務,還將“新舊小區均要配置養老設施、特困老人要給予補貼”等內容納入法律層面。這是北京市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創新之舉,標志著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納入了制度化的軌道。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從立法上轉變了大家對于養老服務的認知重點,讓更多人的目光鎖定到居家養老服務上來。2016年,北京將優先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落實新建小區和老舊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政策,建設40個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此外,年內將為全市有需求的失智老年人配備1萬個防走失手環,為困難獨居老年人安裝5000個緊急醫療救援呼叫器和煙感報警器。支持100家養老照料中心和養老機構完善輻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為區域內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潔、助醫等10項居家養老服務。同時,探索推進共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試點,試點建設適老社區。在50個社區試點開展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將對民政完善養老、福利、社區、軍休、優撫安置等服務提出更高要求。老年工作方面,重點要構建首都特色養老服務模式,其中“互聯網+養老”和養老服務隊伍建設等方面實現突破,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養老、社區、殯葬、婚姻等服務產業集群,豐富民政服務產品供給。
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景瑩、沈希明、楊國強委員在提案中從鼓勵物業服務企業融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角度,鼓勵物業服務企業探索搭建養老服務平臺。
醫養結合需要無縫對接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來自友誼醫院的北京市政協委員賈繼東表示,目前各科室都不敢收治老人,一旦醫治不好,有些老人就長期不出院,三級醫院就成了養老院,不僅容易出現醫療糾紛問題,對一線醫務工作也會造成很大壓力。“真希望有這么一個出口,可以解決老人的康復護理問題。”
四川省政協委員、巴中市副市長邱成平說,目前的養老格局是“9073”,但目前的現狀是,能夠提供較好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卻很難擠進去,同時很多養老院床位空置,一些民辦機構空置率更高。 民盟成都市委副秘書長何立新分析認為,這與目前醫養資源不配套有關:能夠提供高水平醫療的醫院,養老只是其承擔的小部分責任,床位有限;而一些專業的養老機構,要在院內設立醫務室必須通過嚴格的資質審批,又十分困難。
福建泉州市政協委員楊存泉在其遞交的提案中指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主要難點在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及醫療保險等由不同部門分管,統籌協調難度大。上海市人大代表張玉良在上海兩會上表示:“如果醫保對接好了,解決了養老中醫養結合的難題,那么養老的關鍵性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民進四川省委建議,可以整合醫療保險、新農合、養老床位補貼經費等相關配套資金,形成統一的支付體系,對“醫養結合”機構給予資金扶持。 同時,建議設立專項老年資金,通過政府購買醫養服務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醫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單病種付費等多種復合型付費方式。
此外,福建兩會期間,民建莆田市委員會建議,完善醫療報銷機制,對于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條件的,全部納入醫保范圍,促進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醫保結算。
在甘肅兩會期間,民盟甘肅省委員會也遞交提案,建議加快出臺和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準入標準、服務標準、設施標準、收費標準和管理規范。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醫養結合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農村養老服務要因地制宜
農村養老不僅僅是個人問題,也會給整個農民家庭的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廣東省人大代表黃玉英提議稱,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老年人自殺率的增加,廣東應在農村建日托養老中心,養老費用可以由政府、村委會和家庭共同來承擔。
民進福建省委提出,可以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村養老服務機構開辦形式。經濟條件優越的村,可通過對廢棄的醫院、學校、辦公場所等進行改造裝修,或在有土地資源的地區新建農村幸福院、村級敬老院等集中式居家養老設施;經濟較好的拆遷村,可按照“集體建設、無償居住、舊宅收回、配套服務”的模式建設老年公寓,鼓勵村民在農村幸福院、村級敬老院、老年公寓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可以現有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基礎,整合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場地改造成為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尚不具備條件建設農村幸福院(老年公寓)和照料中心的自然村,可選擇村里閑置或廢棄的房子,進行簡單改造、裝修,建成農村互助服務點,作為老年人日間休息、聊天、娛樂的場所,以解決偏遠山區老年人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問題。
上海市人大代表彭嵐是一位居委會干部,對于農村養老中遇到的瓶頸她深有感觸。她說,現在各級政府加大力度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其實對于農村老年人來說,受益不是很明顯,因為農村的養老服務設施大多集中在村(居)委會附近,好多老年人由于行動不便等原因,不能真正享受這些養老服務設施帶來的便利。對此,彭代表建議,農村養老要另辟蹊徑,應注重“宅基文化”,加強“宅基建設”,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的布局要像市民健身點一樣,因地制宜,全面開花,而不是將養老服務設施集中在村(居)委會周圍。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