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潤波,河北任邱人,1955年出生,九屆全國青聯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理事、中國書畫界聯合會副主席、北京企業文博協會顧問等。師事張協和先生二十多年,博古今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多年來,其作品常入選國內外展覽,在2000年度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世界和平教育者協會邀請藝術展覽中曾獲杰出藝術作品獎。其作品常被國務院選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貴賓以及作為中國駐外使節之外交贈禮,并曾為中國三萬五千噸遠洋輪“大瑤山”號題寫船名。曾為北京飯店、全國政協主席會見廳、澳門新媽祖廟、南京夫子廟“孔子學府”、北京友誼賓館、北京朝陽醫院、安徽趙樸初故居、山西恒山主峰、廬山風景區等地題字或刻印書法作品。先后應邀為五臺山、青城山、普陀山、天目山、湖南寧鄉密印寺、寧波天童寺、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南汨羅佛果寺、北京雍和宮等名山寶剎題詞或書寫經文。
興趣是人的“第一位伯樂”
我出生在書香門第,自幼受精通書法的祖父、父親的影響,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5歲那年,爺爺讓哥哥們練字,當他們自認為練得不錯時,就放下筆。旁觀的我卻對字帖愛不釋手,似乎哥哥們習字的字帖就是為我準備的。實際上這套字帖是我家鄉的一位文人臨摹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專業人士眼里也難以分辨真假,足見那位書家的書法功力了得。這套字帖至今我還珍藏著。打那時候起,興趣成為我書法藝術天賦的“伯樂”。
我11歲正趕上“文革”,學校停課,在家反而更有時間練字。每天,我把同齡人玩耍的時間,用在反復習字、畫畫兒上,家里地上堆積起了一摞摞我練過字的廢舊報紙。母親總會連哄帶推地催促我快到院里去玩耍,可我卻說,練字、畫畫兒就是玩……
說來也巧,正是在那時,我的字被派上了用場。學校校長看到我的毛筆字寫得不錯,讓我抄大字報。因為興趣,我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到農村插隊,以及后來的工作單位里,出板報、搞宣傳總是少不了我的設計和參與,這也使我在同齡人里有了點兒小名氣。初中畢業后,到北京郊區插隊,在那一年零三個半月的時間里,我更是筆耕不輟,既寫又畫,在生產隊里擔負起宣傳的重任,直到返城分配工作,我作為第一名分配了回城工作。
高考不是唯一的選擇
我在北京友誼賓館工作時,恰逢高考恢復,是參加高考,還是自學成才?當時,師長們都說我的基本功足夠,只差考個文化課,就可以上中央美院。但最后我陰錯陽差選擇了自學成才,老師們無不惋惜地嘆了聲:“也好。”也就是這個“也好”,催促我日后在書畫篆刻的藝術道路上不斷刻苦地追求,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績。
我的從藝之路有幸得到許多前輩大師的指教。書法大師啟功先生曾評價我“人好、字好、人緣好”。我33歲時,有幸得到已故藝術大師劉開渠先生的指教,他揮毫為我寫下高度評價:“秦潤波書法師古人而有新意,風格瀟灑、渾厚遒勁,是杰出的青年書家。”已故篆刻大師王十川先生曾勉勵我:“‘直造古人不到處,這句話是我送給你的,你要永遠銘記才是。”當代書法大師歐陽中石、已故國際名人平山郁夫都曾收藏了我的書法和篆刻作品。
如今的我,經過持之以恒的艱苦磨煉,走出了一條自學成才之路,而且,道路越走越寬廣。豐厚的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汲取,助推我在書法、繪畫、篆刻、攝影、工藝美術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熱心慈善,關注教育
自1990年起,我承起了慈善扶貧之舉。我是七、八屆中華全國青聯委員,九屆青聯常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第二、三屆理事;云南省希望工程愛心大使;湖南省湘潭市婦女兒童愛心使者,中國第一街道——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愛心使者;中國醫學基金會特殊兒童藝術顧問;廣州市少年宮“雨后彩虹”特殊孩子藝術團書法藝術顧問等。
我作品還入選紀念毛澤東誕辰書畫展作品收藏活動及毛澤東家屬簽名證書收藏中。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天津碑林、北大荒碑林中都刻有我的書法作品;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作為全國的國家級貧困縣都有我的熱心捐助和題字;我為延安仙鶴嶺紅軍烈士陵園、知青陵園園名題字;在慰問部隊、武警特警官兵、“三下鄉”等眾多公益活動中,都留下我的愛心與作品。
我深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道理。中國的興盛缺不了優秀文化的教育與傳承,亦是我們國家民族興盛的重中之重。而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是助推民族振興和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為此,不用揚鞭自奮蹄,我不遺余力地為之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