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瑾
說到微信群,大伙兒都不陌生,不少子女在外打拼的家庭也會建個微信群,方便交流。然而,群好建,建好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爸媽抱怨子女收到信息總是“已讀不回”,兒女也對爸媽亂發信息感到煩惱……
只不過是加入微信群,沒想到麻煩這么多。兩代之間,到底該怎么用微信群,才不會越用微信越生氣?
家庭微信群里代溝大
“叮咚!”手機提示音響起,小張不用看就知道,老爸老媽又傳微信群過來了。
退休后,老媽這兩年迷上微信群,動不動就把老同事群、家族群里收到的信息轉給離家赴北京工作的小張。一開始是提醒她詐騙集團的新手法,接著是勸世文、養生秘方、勵志故事連發,最近則瘋傳搭配蓮花或風景圖片的格言及心靈小語,最下方還一定會加上一句“認同請轉發”……
收到這些信息,小張索性已讀不回,怎料老媽還會發微信追問:“你看了沒?怎么不回我?”讓他心中煩躁,但又怕回話口氣不好,老媽看了會覺得很受傷。
杭州小伙小周是個典型的80后,在一家私企上班。平時加班加點都成了習慣,一年也回不了幾趟老家。于是他建了個微信小群,把爸媽都拉了進來,3個人用手機聊得也挺愜意。不過,小周父親兄弟姐妹多,大伙看微信群用著方便,便紛紛要求加入小周的群。這下好了,原本3人的群一晚上就多了10多個成員,從此之后就再也沒有消停過。
“以前爸媽有事找我就群里說一聲,可現在大家都在群里發養生保健的文章,還有心靈雞湯,你要不一個個看過去,長輩們還不高興。”小周說,盡管他的父母微信用得比較順手,有事也會單獨聯系,但他還是覺得“小群”變“大群”給他帶來了煩惱。
春節假期,小周和朋友約好出去遠足,一群小伙伴才剛出發,小周的手機就響了起來。
“都是我爸打來的,叫我搶紅包。”小周頗為無奈地說,其實他最初在群里教長輩們搶紅包的方法時,只是為了給大家找樂子,沒想到日后只要有誰攢了些零錢,就會在群里發小額紅包。家長又生怕自家小輩吃虧,紛紛打電話叫孩子來搶。“其實數額都不大,能搶到兩三角已經很不錯了。平時倒是無所謂,可有時候我和別人談事情,爸爸也會電話叫我搶紅包,一直打到我搶到為止。”
除此之外,群里的“逼婚”也是小周的噩夢。“長輩會突然冒出一句‘你怎么還沒交女朋友,然后大家就跟著問,真的挺難堪。”小周說,過了年他就30歲了,長輩們想他早點定下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婚姻大事他想按照自己的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不希望別人太多過問。
線上是現象,線下才是本質
不像80后、90后的年輕人早已熟悉各種網絡通訊軟件,很多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是從微信才開始接觸移動通訊,他們發現用微信可以免費跟外地的子女、親朋好友聯系,非常方便,很快就用上癮。
然而,子女和父母加入同一個微信群卻不見得合拍,像小張、小周這樣被長輩信息疲勞轟炸而煩惱的子女并不少,見到子女總是不回信息而焦慮生氣的父母也很多。看似方便的微信群,究竟是拉近兩代之間的距離,還是把彼此越推越遠?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人生就是一出戲,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臺上的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即參與互動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也稱“面子”)。為了在觀眾心中建立起這種“面子”,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扮演著角色,竭力表演。相較于其他社交媒介個人內容的公開性,家庭微信群中的大多數溝通發生在熟人之間,因此用戶在其中建立的形象將更直接地影響現實生活中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種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的高融合度使得人們格外重視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形象。
線上是現象,線下才是本質,微信群中的矛盾很可能是平時生活中就存在的矛盾。年輕人用微信群聊天多為“短平快”,一兩句話就解決問題,但長輩習慣打一長串話,子女等很久都沒看到回復,往往就失去耐心,懶得再聊。而像“打臉”、“吃土”這一類的流行語,對長輩來說較陌生,許多“梗”也看不懂,想詢問又怕被子女嫌棄。其實這些代溝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就存在,如今只是轉移到微信群中。
試著換位思考,多用“軟抱怨”
如果兩代之間用微信群聯系反而造成摩擦時,應該試著換位思考。父母不妨想想子女是不是因為忙碌或對話題不感興趣才沒響應,少講大道理,用微信群聊天別太拘泥形式,避免用質問的口氣“你在干嗎”或“為什么不回復”,子女也應體諒父母剛接觸新科技較不熟悉,叮嚀都是出于關心,盡量用和緩語氣回復,還是要有基本的尊重與禮貌,才能減少沖突。
如果能聰明地使用微信群這個溝通平臺,能讓家人朋友的關系更融洽。在微信群里聊天,無法看到對方的表情,文字又簡短,各自解讀之下容易產生誤會。比起口語溝通,微信群信息在發送前有機會再仔細想一下,避免講錯話或口氣太沖。
你可以使用“軟抱怨”方式和兒女溝通,用疑問句征詢子女意見,而非用命令句告知,例如“我想……你覺得怎么樣呢?”或“等你有空再回我”、“讓我知道你的想法”等。避免追問,如“你到底在干嗎”、“你看了沒”,這些都會讓子女覺得被監督、被指責。
在用微信群聊天時,不妨試著多用“表情包”輔助。很多人情感較內斂,不習慣對家人表達愛或感謝,這些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可以用溫馨的貼圖表達。
小輩如果覺得微信群中一些行為干擾到了自己的生活,不妨以開玩笑的方式和長輩提一提,比如發紅包可以設定一個固定點的時間段,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多數人都會愿意參加。當父母要求實時回復,或傳來不感興趣的分享時。年輕人可以跟爸媽說明自己不一定回復,有急事不妨直接打電話談。也可以跟長輩講清楚“我沒回復并不代表我不重視你”、“等我有空再來看”等,試著摸索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溝通模式。至于“逼婚”等現象,依舊可以在見面時坦誠地表述自己的看法,爭取長輩們的理解。應避免假裝沒看到、回話過于不禮貌,或是直說“我討厭看這些東西”、“我又不像你退休了才那么閑”,過度激烈的言詞會讓雙方一言不和、不歡而散。
長輩與晚輩生活方式和作息時間都不相同,雙方難免有產生矛盾的時候。家人間除了交辦事項、叮嚀提醒生活小事外,若想溝通觀念、表達意見,最好還是當面討論。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