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平菇是一種栽培原料易得,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變廢為寶的高價值食用菌。在農村利用作物秸稈種植食用菌,勞動量不大,經濟效益好。本文介紹的錯季——夏季栽培平菇,需要從當年2月份開始作準備,利用高溫季節平菇供應缺乏的空當賺取較好的利潤。請有此意愿者早點做好準備。
平菇因品質好、產量高、適應性強、易管理、原料來源廣泛、栽培方式多樣,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用菌營養價值與保健功能認識的提高,夏季市場需求量日趨增多。但夏季天氣炎熱,污染率高,病蟲害發生嚴重,加之如果品種選擇不當,平菇品質和產量都很難理想。因此,選擇適宜的品種,集成新的栽培技術是平菇夏季高產、高效生產的關鍵。
現根據夏季生產平菇遇到的問題,借鑒溫室花卉安全越夏的技術經驗,通過品種選擇、改進栽培場所環境、加強出菇管理等,經過多年試驗示范,總結出了平菇夏季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該技術投資少,生產的平菇品質好,產量也較高,能顯著提高生產者經濟效益。
一、栽培時間安排
平菇夏季生產時間主要是6月中旬到8月下旬,此間氣候炎熱,平菇市場供應量少,價格相對較高。按時間推算,平菇栽培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制備母種,3月中旬制作原種,4月中旬制作栽培種,5月中旬投料制作栽培袋,6月中下旬開始出菇供應市場。
二、培養料配制
因夏季高溫高濕,發菌及栽培過程中極易感染雜菌,滋生病蟲害,因此應進行熟料栽培。培養料應干凈、無霉變、無結塊。配料時應盡量降低培養料的碳氮比,適當增加生石灰的用量,以提高培養料的pH值。培養料配方可根據資源選用如下配方:
配方1:豆秸60%、棉籽殼28%、麩皮5%、石膏2%、生石灰5%。
配方2:玉米芯80%、麥麩10%、玉米粉4%、過磷酸鈣1%、生石灰5%。
培養料含水量為60%~65%。
三、品種選擇與發菌
1.品種選擇
選擇合適的品種是平菇夏季生產成功的關鍵。平菇品種有低溫型、中低溫型、中高溫型和廣溫型之分,夏季應選擇耐高溫的品種。溫度對平菇的色澤影響較大,一般在低溫條件下色澤較深,高溫條件下色澤較淺。而能安全越夏的平菇品種大多為灰白至白色或灰褐色,黑色品種耐高溫者較少。但由于消費習 慣的不同和經營者的宣傳導向,市場會喜歡不同顏色的平菇,因此,生產者在選擇品種時要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選擇習慣,合理搭配不同顏色的品種。高平1號、夏王40為白色品種,早秋615為淺灰色品種,特抗650為灰色品種,江都71為灰褐色品種,這些品種出菇早、污染率低、產量較高,適合夏季栽培。
2.發菌
菌袋采用聚乙烯袋,規格(23~24)厘米 ×(51~52)厘米,厚度為0.025 毫米,每袋裝干料約1.25公斤。
高溫滅菌接種后,在發菌室內將菌袋稀疏碼成墻式進行發菌,層數不宜過多,以利通風。發菌期間環境溫度控制在20~22℃,最高不超過25℃,菌袋內溫度不超過28℃。
為促進菌袋快速發菌,可采用人工輔助技術。具體為:當菌袋兩端菌種萌發吃料后,在兩端菌種處扎孔,直徑約0.5毫米,深度1厘米左右,間隔2厘米左右扎一個孔,以利通氣增氧。待菌絲封面后,再在菌袋兩端菌種處扎孔,直徑約4毫米,間隔3厘米左右扎一個,扎破料袋即可。菌袋走菌10厘米左右后,從菌袋兩端分別均勻扎3個孔,直徑2~2.5厘米,深度10厘米,促進快速發菌。發菌期間,需經常檢查菌袋發菌及雜菌感染情況,發現污染菌袋及時清理并注意通風。發菌期間翻袋倒垛2~3次。
四、出菇管理
1.出菇棚建造
選擇地勢平坦、水源條件好、周圍最好有大樹遮陰的地方,東西向建造出菇棚。菇棚為磚混結構或鋼架結構,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12米,頂為拱形或斜坡形,頂高3.5~4.0米。為保證隔熱效果,棚頂可采用雙層膜中間夾一層草簾,外面覆蓋一層氈被。南北兩側墻體為立柱結構,每3米設置1根立柱,高約2米,其他部分安裝方便啟閉的透光塑料膜。北面中間留寬1.2米的門。
(1)水簾風機。在出菇棚東墻離地0.7米處安裝兩個2米×3米的降溫水簾,水簾進出水管分別與上水井泵與回水井相連,形成封閉循環系統以節約用水,出水井與回水井最好相距20米以上,以保證降溫效果。在西墻離地1米 處安裝3個直徑為1.4米的風機。
(2)微霧降溫增濕系統。在出菇棚內離地面高2米處安裝高壓微霧降溫增濕系統。具體為東西向均勻擺放安裝4根輸水管,管上每隔2米安裝微霧噴頭,以保證霧滴覆蓋整個出菇棚。主管道連接有壓水源,水壓每平方厘米2~3公斤,保證噴出的霧粒彌漫空中。
2.菌袋擺放
菌袋入棚前先在棚內南北向作0.1米高的排袋畦埂,兩畦埂間隔為1米,中間東西走向設置約1.5米寬的走道。地面鋪設一層細砂,并用石灰對整個菇棚地面進行消毒。菌袋入棚后,以墻式出菇方式在畦埂上碼垛,每垛以5層為宜,每層之間用竹竿隔開,每層菌袋間隔3~5厘米,以利通風散熱。
3.出菇管理
出菇包括原基分化、菇蕾形成、子實體生長及采收等階段。出菇管理就是根據平菇的生物學特性,結合夏季氣候特點,對棚內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等進行綜合協調,創造平菇出菇適宜環境條件的過程。菌袋進入出菇棚5~6天,手觸菌袋有彈性,菌絲生理成熟后,即開始原基分化??赏ㄟ^提高晝夜溫差(夜間≤20℃,白天≤27℃)刺激、增加空氣濕度(85%~90%),使出菇口呈現濕潤狀,且干濕交替,減少通風量(早晨通風約2小時),適當增加光照強度等措施,促進原基分化,形成菇蕾。
菇蕾形成初期要避免通風量過大,盡量穩定環境條件,早晚間歇噴霧,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0%,并根據棚內溫度和天氣情況,適時啟閉水簾風機和微霧降溫裝置,避免溫度升高,促進子實體的快速生長。隨著子實體的生長變大,逐漸加大通風量和噴水時間,盡量降低棚內溫度(≤27℃),使菇肉緊實致密,菇形圓正,確保優質高產。
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當菇體八成熟、菌蓋邊緣尚未完全展開、孢子未彈射時即行采收。采收后停止加濕,恒溫養菌5~7天,然后按前述管理措施 進入第二潮菇的生產。
五、病蟲害防治
在平菇生產的整個工藝流程中都應堅持“預防為主”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控。多年的實踐證明,如果做到菌袋滅菌徹底,接種沒有污染,菌絲培養階段無污染、不發生燒菌,菌絲潔白健壯,菇棚啟用前徹底滅菌、殺蟲,周圍定期清潔環境衛生,減少雜菌和蟲源,就不容易出現病蟲害。出菇棚內按照“一網一板一燈一緩沖”的設置標準,即在出菇棚南北墻通風口處設置60目的防蟲網,在菌袋上方20~30厘米處每4~5平方米懸掛一張黃色黏蟲板,棚內懸掛4盞專用殺蟲燈,在出入口處用塑料膜和防蟲網設置3~4平方米的緩沖間。經常檢查菌袋,及時清除感染雜菌的菌袋,采收后及時清理殘留的菇柄和雜物。菌袋補水時無積水。
(山東省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蔚承祥 ? 王慶武 ? 蘭玉菲 ? 郵編: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