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涵慧
【摘要】網絡是“民意直達高層的直通車”,公眾借助互聯網對某一社會現象表達的有影響力的意見綜合形成網絡輿情。網絡輿情作為一種信息資源,輸入到政治系統,進入政治溝通過程。通過7.21北京暴雨事件中網絡議題和公眾回應的分析,對信息進行整合并結合以往經驗進行決策,形成一定的行為。網絡輿情對政府溝通中“信息”進行整合和充分利用,并通過對政治系統輸出進行的反饋,實現對政府決策進行及時調整。
【關鍵詞】網絡輿情;政府決策;政治溝通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政府對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推廣和建設使廣大網民觀點和意見可以通過網絡這個平臺進行表達,由此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絡輿情。網絡輿情作為新生事物,對政府決策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那么網絡輿情是如何在政府決策中發揮作用的呢?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信息進行決策呢?
2.北京7.21暴雨事件分析
2012年7月21日,自北京市氣象部門連發5次暴雨預警后,遭遇了強降雨導致市內多處地段嚴重積澇、交通癱瘓,多條地鐵延長運營時間。7.21暴雨事件在各大新聞網站和論壇社區,有關北京暴雨的實時滾動、新聞專題、帖子和評論等數量驚人。社會公眾獲取信息主要是通過網絡獲取,網民關注的具體議題主要是集中在排水系統、暴雨預警、地鐵和京港澳高速積水等 [1]。總體來看,一周中網民的關注點隨著事件發展而變化,具體議題豐富多樣 [2]。網絡輿情的及時性要求對特定社會問題的關注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此次暴雨事件中,網絡輿情對政府決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2.1網絡輿情影響決策的效率
傳播工具網絡的力量以及由此產生的網絡輿情對事件的反應的及時快捷等特點,正是網絡輿情的優勢。在政府決策時,接收到足夠豐富的信息和資源。網絡輿情的及時、相對完整,影響決策的信息來源和決策效率。首先,網民分布的廣泛性和信息反饋集中及時加之媒體的報道等,因此信息輸入是相對全面的。在政治系統對網絡輿情的處理過程中,即從政治系統接受信息,到對環境做出反應的時間,間隔會相對要短,使政府能夠對危機事件快速做出反應,有效應對周圍環境產生的負荷,減少暴雨帶來的更大損失。網絡高效快捷的交流方式也減少了信息層級傳遞中的失真和曲解。
2.2網絡輿情的反饋調節決策
在政府決策中,反饋作為一種信號機制,來衡量政府的決策效果,以便及時調整,保證其政策目標、途徑與效果的一致性。此次暴雨事件突發,第一時間的應急方案是政府早期制定的應急方案,才能夠迅速做出反應。政府做出決策后,社會公眾對此決策有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又作為一種反饋信號,在反饋環節,網絡輿情的作用就是幫助政府決策和決策目標方向一致性的糾正。[3]為防止類似事件的出現,政府通過“學習”對原有的信息的整理和總結,掌握危機事件的變化規律和特點,并運用和學習這種規定獲得一種預見環境將發生何種變化的能力。[4]這就是多伊奇所提出的“領先”,領先使政治系統在負荷產生前,做出適當反應和調整,有意識實現對環境的控制。
2.3推動社會問題進入政府議程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政策問題提出的過程中,某一個社會問題先進入公眾議程,被公眾加以關注和討論;很多社會問題雖然處在公眾議程內,已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和討論。但是決策系統并沒有把它列入政府議程。政治系統要達到自己的目標,需從各方面接受涉及體系目標的、有關環境變化情況的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加以選擇、儲存、分析和處理,形成決策。在這個過程中,網絡輿情的力量和呼聲對政府及政治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壓力,從而迫使督促其對問題做出回應,[5]使公眾議程在危機事件的觸發下,進入政府議程,能夠真正進入政府決策環節。
3.總結
網絡輿情是決策的出發點,是信息系統中的信息輸入。正確的網絡輿情能夠充分體現民意,政府政策必須要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就是以公眾輿情為依據,發揮其對決策的影響力。網絡輿情實質上是一種信息資源,既擴大了公眾通過網絡有序參與政府決策,又能維持政府決策的相對自主性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正是這種強大的推動力量,當一項政府政策要想獲得成功需要有民眾的支持和認可,公眾輿情就成為政府決策的一股強大的推動力。[6]在網絡輿情進入政治系統后,會發揮其調節作用,調整和修正,在一定時間內建立其政府與民眾基本一致的行為互動過程。
參考文獻
[1]柯敏.重大突發事件中微博意見領袖的形成機制及影響力研究[D].西北大學,2013.
[2]鄭智斌,王詩雨,陳沖. 重大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其溝通——以“7·21”北京暴雨事件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5-8.
[3]趙燦燦.網絡輿情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1.
[4]唐亮.多伊奇的政治溝通理論[J].政治學研究,1985,02:44-46.
[5]鄧惠惠.政府網絡輿情危機管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6]劉惠興,伍勇. 政治溝通理論及其研究概述[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