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邊境地區的壯族農商文化是一種傳統的經濟文化。隨著市場經濟和邊境貿易的迅猛發展,邊境地區的傳統農商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呈現衰落的態勢,甚至面臨消失,導致邊民面臨新的生產生活挑戰。其中傳統農商文化無法適應現代化的經濟發展、耕地的減少、交易方式的變化、人流量的變化及政府的大開發等成為了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廣西邊境;壯族;農商文化;衰落
近幾年來,廣西邊境地區部分地方邊民參與的邊貿和農業生產逐漸呈現蕭條的現象,邊民參與邊貿和商業活動的現象越來越少,原本稀少的耕地面積卻也出現荒蕪現象。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商文化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并發揮相應的作用,這不得不使我們深究其衰落的原因。
(一)傳統農商文化與現代邊貿不相適應
隨著市場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邊境地區也受到了影響,市場的作用逐漸在邊貿發展中突顯,競爭愈來愈激烈。傳統農商文化中的許多內容,包括交換方式、議價方式和支付方式等早已不適應現代邊貿的發展,甚至有些阻礙了邊貿的規范化。另外,傳統農商文化的運輸方式也已跟不上現代邊貿發展的速度。這使得一直習慣傳統方式的邊民不知所措,他們無法適應變化如此迅速的邊貿,也無法抵御競爭激烈的邊貿所帶來的風險。這使許多邊民退出了邊貿活動。另外,邊貿的迅速發展也使其成本越來越高,邊民們大多數長期從事的是小買賣,扣除成本后,他們的收益就所剩無幾了,甚至有可能虧本。因此,樸實的邊民不愿意去承受這種無利可圖的風險,他們覺得土地是最值得信賴的伙伴。所以這也是邊民退出邊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耕地面積的減少使農商出現不協調發展
隨著邊境城市建設和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及邊貿市場規范化,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城鎮建設,這使原本耕地面積就不算多的邊境地區更顯得土地的珍稀。雖然邊境地區人口數量相對內地要少得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卻還是比內地要少。耕地面積的減少使許多邊民為了生計而放棄農業種植專于邊貿,使本來就不多的耕地也出現荒蕪現象。同時,使許多特色農產品無法形成規模種植和生產,也使農業種植出現單一化,農業產業結構極不合理。
農民是以農業為本的,但是如今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受到了沖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更顯得小農化,農業與商業的互補性發生了分裂。有些邊民因資金問題放棄邊貿;有些邊民則因邊貿也不能讓自己富裕,甚至還導致虧本,所以重新回歸土地。
耕地面積的減少使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化發展受到了影響,并使缺乏科技知識的邊民無所適從。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推廣科技知識,鼓勵和支持邊民進行利用科技種植農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實現農業產為結構優化,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發展優質、高產農業,從而達到“以農促商,以商帶農”的效果。
(三)通過交換來滿足需求的社會現象逐漸消失
由于社會的發展,當地農業發展迅速,國家免收農業稅,農業經濟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人們開始用貨幣來滿足自己需缺的商品,不需要直接參與到商業活動當中。有些人甚至通過特色農業的種植,發家致富。他們種植的剩余農作物不再需要自己拿到市場上賣,市場上早就有專門的人來收購轉銷。而此時經商的成本越來越高,各種稅率越來越高,收益甚微。許多人就開始棄商從農,從新進行專門的農業生產。農產品也不需要再自找銷路。
(四)科技文化貧乏
長期以來邊境文化的發展都不具有持續性,不扎根,不注意本土文化的發展,文化教育沒有和民族傳統文化真正結合好。廣大勞動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一直沒有大的提高,這是龍州等一些邊境地區在發展商貿客觀條件失去后,無法依賴文化優勢從容振興的重要原因。
雖然近幾年來,邊境各地的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都在逐年增加,但卻遠遠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相對內地區還處于貧困落后狀態。邊民們沒有能充分利用邊境的地理優勢和自身資源的優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科技文化知識的缺乏。例如龍州的桄榔粉、大紅八角、山黃皮果等特色農產品在區內乃至全國都早已打出名氣,但卻沒有因此激發邊民們的市場經濟意識,所以這些特色農產品沒有得到大量種植和推廣,科技的貧乏也使他們無法讓這些農產品達到優質和高產,也無法進行規模生產。而靖西的藥市自古有之,草藥的種類繁多,甚至有些是名貴和稀有藥材。如今,邊民們自發自愿的采集藥材擺賣形成的市場,也因貨物的缺少早已沒有昔日的規模。
由于科技的貧乏,使得邊民無法讓自身的資源優勢發揮農商經濟文化的基礎性作用,始終停留在“小農小商”的階段,甚至于衰退消逝。
(五)流動人口的減少,導致商品需求量的不斷減少
隨著龍州區位優勢的喪失,流動人口也隨之減少,商品的進出口經過龍州的量也逐漸減少,龍州昔日繁華的景象蕩然無存,呈現一派蕭條景象。商業的發達往往可以帶動當地的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的發展,續而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昔日龍州邊境地區往來人流數不勝數,邊民們忙完農事隨意在路邊或街邊擺攤設點,一日也可交易不少商品或農產品,收入幾十塊錢,補助開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也因外來商人的來往得以銷往內地貴港、梧州、柳州、南寧等地,以及遠銷廣東、福建等省,甚至出口越南、緬甸等鄰國。來往商人和旅客常住留龍州,因此,當時龍州號稱“不夜城”,大大促進了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
日前,隨著廣西邊境地區位重心轉移憑祥友誼關后,高速路、鐵路也直至友誼關口,各地流動人口紛紛紜集憑祥,龍州及其他邊境地區頓然受到冷落一般,日漸蕭條,昔日繁榮景象也只剩些殘架,各地的特產也只能圖有名而無銷路。交易的機會變少了,發展的機會也隨之減少,傳統的文化也在無聲中慢慢消逝。文化要靠經濟來傳承,經濟得靠文化來創新,文化與經濟的互動缺一不可,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六)城鎮化的發展,使農民無所適從,許多邊貿的配套建設與邊村邊民的實際不相符。
近兩年來,隨著東盟經濟圈的建立和發展,憑祥、龍州、靖西等邊境地區都在加大邊境貿易基礎設施及交易平臺建設,如憑祥建設了自由貿易區、保稅區等,龍州建設了中越農業經濟合作區,靖西建設了跨境物流中心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中越兩國的邊境貿易往來。但是,在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邊境大部分的邊民卻沒有從中得到更多的益處。沿邊而建的許多商鋪也無人租用,終日緊閉。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憑祥市的卡鳳村靠近卡鳳關卡附近建設有幾排整齊的商鋪,但大多卻都是門面緊閉的,而營業的商鋪也大多是外地商人來承租的。當地邊民大部分因邊關城鎮建設沒有土地而外出打工,因為他們承受不起高額的商鋪租金,更沒有進行貿易的基本金,當然還有一部分是沒有從事大的商業活動經驗,承受不了風險。在靖西市的龍邦口岸同樣也有這樣的整齊商鋪,大部分也處于緊閉狀態。筆者在2016年1月對靖西市龍邦口的邊民進行采訪時,邊民們正忙著將三輪車上的貨物卸下,然后往大卡車上裝。據邊民介紹:口岸建好的商鋪已經緊閉很久了,平時只有少部分是有人租用營業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我們當地人就靠三輪車幫大老板從越南那邊拉貨過口岸來裝大卡車,每拉一趟可以得二十塊錢。邊民還介紹:我們的地都被征完了,平時就靠申請邊民互市證用三輪車來拉貨,年青人都到外地去打工了,女人就在家帶孩子。即使有少部分地沒有被征的也少有人種植了。當問及邊民為何不參與邊貿時,邊民很無奈地表示:我們哪里有這么多成本?而且也競爭不過那些大老板呀!
綜合以上原因和現象,邊境地區的邊民們逐漸被擠出了邊貿活動,卻也回不到農業經濟中,因為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被征收,因此,邊民們面臨著新的生活挑戰及從業選擇。這也正是農商文化衰落的結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將成為傳統農商文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安穎.試論民族文化保護與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03).
[2]劉宏日.淺議地方戲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6(04).
[3]羅平,和少英.旅游開發進程中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
[4]來儀.關于保護性開發西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 2005(06).
[5]王亞欣.論發展民族文化旅游與保護民族文化——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4).
作者簡介
覃萍(1981— )女,廣西百色市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與產業化開發。
基金項目
1.“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計劃資助”( 桂教人[2014]49號)。
2.2014年度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院級一般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KY04)。
3.2015年度廣西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Y2015YB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