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十九
三個光膀子的少年把另一個少年打暈了,下手極狠,事情發生在北京奶西村。這件事,讓人們忽然關注起青少年暴力。
更早兩天,四川宜賓有中學生斗毆,三人死亡。
青少年暴力,是全世界都頭疼的問題。青少年時期被心理學家霍爾稱為“疾風驟雨期”,是國際公認的危險年齡。有人還將青少年犯罪與環境污染、吸毒販毒并列為“世界三大公害”。近年來,青少年暴力犯罪現象在全球也在日趨增加。
青少年為什么尤其偏愛暴力?這種殘忍是天生的嗎?
暴力傾向藏在大腦里
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確實更喜歡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老祖宗有一句話,叫“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意思是年輕人容易沖動,辦事不穩重。青少年確實不像成年人那樣能夠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沖動情緒,而這一點跟人類的生理發育關系密切。
在人的大腦前端、眼睛正上方,有一塊與網球大小差不多的區域,叫作“前額葉皮層”。這是人的大腦中涉及情緒和行為控制的部分,它跟情感、注意力、自我約束等反應有關。如果這一部分受損,那么一個人就有可能表現出暴力傾向。
最著名的案例發生在1848年的美國佛蒙特州。有位叫菲尼亞斯·蓋奇的鐵路工人,工作勤奮,為人謙和謹慎,總之群眾關系很好。但在1848年,他遭遇了一次事故,一根被炸飛的鐵棒穿透了他的頭部。蓋奇大難不死,傷愈歸隊,但是人們發現,他的性格完全變了,變得沖動、易怒,缺乏道德感,經常說臟話,工作時三心二意,對未來也毫無計劃。
總之,蓋奇成了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而原因就是他的前額葉皮層受傷。
后來,美國南加州大學針對人腦的這一區域與暴力的關系進行過研究,他們經過核磁共振發現,21名患有“抗拒社交紊亂癥”和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細胞數目比正常男子少11%。
前額葉皮層在抑制暴力沖動上如此重要,但在青少年這個年齡段,他們這一區域的神經細胞還沒有發育成熟,要到二十多歲才算長成。于是,青少年理解他人情緒和情感的能力偏低,容易曲解他人的意圖,把無關的行為理解為對自己的挑釁。他們容易體驗到較高的憤怒情緒,并通過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
在奶西村少年圍毆事件中,很多人指責攻擊少年冷漠無情。但是,在施暴過程中的青少年,其實很難感受到受害人的痛苦。他們大腦中對他人痛苦產生同情的機制難以激活,對受害者的痛苦表現無動于衷。正是因為這種"共情能力"的缺乏,我們才會在很多青少年暴力案件中看到,施暴者不把對方打昏死過去絕不松手。
“抱團”讓暴力進一步發酵
青少年暴力,有生理原因,也有環境因素。80后的一代,在青春期多少都看過香港的暴力電影,比如《古惑仔》系列,很多男孩子模仿這些故事,組織幫派,打架斗毆,收保護費。不管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電影,還是日本的《熱血高校》,這些“問題少年”總是會三五成群,很少單獨行動。而在此次事件的視頻中,是三個少年一起在欺凌別人。諸如此類的很多未成年欺凌現象,也都是團體性行為。
古惑仔們為何總愛“抱團”?真的是因為人多力量大嗎?其實,這也是一種心理需要。
未成年人渴望被接納,成為團體中的一員。一旦被主流社會拒絕之后,就會去別的地方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形成小團體,得到滿足。有研究表明,在校歸屬感高的學生,很少出現逃學、濫用毒品、暴力等問題行為,而經常參與暴力行為的,往往是在學校沒有歸屬感的“壞學生”。
回到此次的事件中,奶西村中多為外來人口,他們的子女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原因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大多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長期賦閑游逛。經常聚在一起的同齡人,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圈子,往往容易拉幫結派,進而共同犯罪。
而由于集體無意識現象的存在,在青少年實施“團體暴力”的時候,犯罪感會被分擔,個體的責任感完全淹沒在群體之中,自身原有的道德框架也會隨之崩塌。這種現象造成的惡劣結果就是,怎么殘忍都有可能。
家庭、社會,還是暴力文化?
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童年期有過七項以上虐待經歷的學生,有38.5%的男生和17.2%的女生在過去一年中參與或卷入斗毆。
人們通常認為,抑制暴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培養一個人的同情心,也就是“共情能力”,而家庭對培養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至關重要。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幼兒時期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在憤怒時加以安撫,在快樂時一起微笑,這樣的孩子大腦神經會更加活躍,在成年后會更加富有同情心。相反,冷漠的青少年往往成長于冷酷的家庭之中。研究顯示,兩歲左右的孩子若缺乏關愛,就會產生嚴重的交際障礙和攻擊性。
有觀點認為,兒童在出生后的頭五年中,與母親長期分離,是少年犯罪性格和持續性不良行為形成的重要原因。此次事件的發生地奶西村,由于人口多為進京務工人員,父母們平時工作忙碌,與孩子交流較少,故而少年們孤僻暴力基因的滋長,也受到了這種大環境的影響。
除了這些,宣揚暴力文化的影視作品,也一直被詬病為誘發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元兇。
青少年的認知思維膚淺、直接,影視片中許多用暴力解決沖突的鏡頭,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富有暴力快感的刺激。想通過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培養孩子珍愛和平的意識,讓他們反思暴力,不如對電影電視進行分級,這才是更為理智的做法。
來源:《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