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遼源市將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釋放農村經濟活力。
(一)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努力破解規模過小這一當前農業現代化的最大制約,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將更多現代生產要素、經營模式、發展理念引入農業,推進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開拓農產品市場,提高農業組織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一是創新規模經營模式,積極利用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支持農業的生產用地、新增生產補貼等政策要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增強新型經營主體輻射帶動能力。按照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指導意見,建立和完善認定管理辦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650人。三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建立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抓好東遼縣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啟動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引導長期在城鎮居住生活的農戶自愿退出土地經營權。支持代耕代收、統防統治、農資供應、飼料配送等服務業發展,鼓勵科技人員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
(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抓好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力爭2016年底前完成。啟動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建立和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充分發揮市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作用,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按照國家和省相關工作部署,探索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通過金翼蛋品2000萬只一村一場蛋雞養殖、正旭食用菌產業園、東遼黑豬公司20萬頭黑豬擴建、東霖草編60萬件草編等產業和項目,大力扶持村集體經濟、尤其是43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完成主體改革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抓好配套改革措施的跟進和落實,大力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加快經營組織創新,探索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三)推進農村金融創新。一是擴大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在東豐縣沙河鎮、那丹伯鎮試點的基礎上,東豐整縣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探索積累經驗,逐步在全市推廣。大力支持農業銀行擴大業務覆蓋面,積極引導其他金融機構參與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二是加快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進度,在東豐、東遼兩縣試點的基礎上,把龍山區、西安區、開發區吸收進來,力爭實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全覆蓋。完善政策措施,簡化相關流程,降低貸款門檻,提高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啟動畜牧物權抵押融資試點,加強與農業銀行等金融部門合作,適時開展畜牧物權抵押融資試點,激活畜牧養殖企業資產,有效解決養殖戶發展資金不足問題。四是全面落實農業保險政策,加強與安華、安盟、人保等保險公司合作,加快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四)抓好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入貫徹國家、省綜合改革實施意見,制定符合市情的供銷合作社改革實施方案,推進市、縣及基層供銷社的綜合改革。堅持合作經濟基本屬性,推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堅持改革創新,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在經營、服務和管理上不斷創新,充分釋放和激發供銷合作社動力、活力,提升為農服務能力。
(五)扎實做好糧食流通工作。一是落實好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做好政策性糧食收購庫點布設和收儲管理工作,加大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力度,保證糧食收購市場順暢有序。二是強化政策性糧食監管,通過人防、技防等措施,采取駐庫監管、聯合巡查和庫存檢查等方式,保證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真實、質量完好。積極推進“糧安工程”,指導企業積極申報倉儲設施建設項目,爭取國家和省財政資金支持。三是穩妥推進“糧食銀行”試點,加大“糧食銀行”宣傳推廣力度,力爭再擴大1~2戶“糧食銀行”試點。四是繼續完善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加強倉儲規范化管理,做好糧食企業安全監管,提高地方糧食收儲保障能力。五是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確保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和復雜性,要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要求,切實承擔起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和流通能力建設。各縣區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把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作為重點工作,列入績效考核,狠抓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