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通化市通過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實力,增強了企業發展后勁,為加快推進通化市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一些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已經成為省內甚至國內同行業的排頭兵,部分技術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對推動縣域經濟、農村經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及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區域布局趨于合理,產業集群獨具特色。以輝南縣、柳河縣為主的北部糧牧區,集安市、通化縣為主的南部特產經濟區,東昌區、二道江區為主的城郊圍城經濟區三個區域經濟格局已經形成。優質糧食產品產業、優質畜禽產品產業、優質林特產品產業、人參產品產業、釀造葡萄產品產業和中藥材產品產業6個產業集群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向多領域、全方位發展。
項目建設力度加強,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十二五”以來,通化市先后實施產業化項目近千項,其中總投資2億元的萬通藥業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2.2億元的東寶藥業人參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總投資4.4億元的通天酒業科技產業園項目等超億元項目20余個。涵蓋人參、中藥材、畜牧、糧食和葡萄等產業。截至到2015年10月末,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710戶,其中國家級6戶、省級39戶、市級144戶。修正藥業、萬通藥業、康美新開河、卓越公司、東寶藥業等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保持著同行業的領先地位。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到2015年全市龍頭企業基地面積達210萬畝,比“十一五”期末增加32萬畝,增長18%;養殖訂單規模達5500萬只(頭),占全市養殖規模的74%。全市共創建6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輝南縣(水稻)、通化縣(水稻、玉米)、集安市(山葡萄)、柳河縣(水稻、山葡萄)。全市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110萬畝左右。創建品牌成果顯著,主要指標翻番發展。全市累計創“修正”、“斯達舒”、“唯達寧”、“通藥”、“萬通”、“通化”、“茂祥”、“元和”、“新開河”、“益盛”、“紫鑫”、“東寶”、“甘舒霖”、“王振國”、“大泉源”、“通天”中國馳名商標16件。國家級龍頭企業修正藥業被評為國家實施商標戰略示范企業。同時,擁有“通化”牌葡萄酒1個“中國名牌”,“新開河”人參1個“中國名牌農產品”;全市“地理標志產品保護16個(國家質監總局);地理標志商標8件(國家工商總局)。2015年,全市綠色有機與無公害食品認證品種達到101個。
到2015年末,通化市農產品加工量達到8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90億元,分別是”十一五“期末的1.09倍和2.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