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0.9億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遞增5.52%。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4戶,其中,省級5戶、市級29戶。農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172戶。糧食總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3萬噸。菜田面積達到1.1萬畝,蔬菜總產量3800萬公斤。標準化綜合養殖示范區現有規模養殖企業9戶,養殖量達到5萬頭(只)。
農業轉型——變單一種植為復合型產業。
為滿足城鄉的多種需求,提高農民的收入,渾江區積極探索城鄉一體、亦城亦鄉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其中,與上海大山合集團的成功合作即是范例。他們攜手組建白山分公司,以食用菌產業為主導,經營各類農、林、特產品。分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的模式,用工業化、標準化的理念指導食用菌生產,產業規模達600萬袋。
“在這里工作,風吹不著,日曬不著,既掌握了技術,又有了穩定的收入。”在大山合食用菌產業園香菇大棚里,渾江區六道江鎮東村村民宋小華一邊把采摘下的香菇往筐里放,一邊高興地說。
食用菌園區是大山合白山公司傾力打造的樣板工程,也是公司的標志性工程,自項目成型以來,香菇產量穩固提升。
為確保質量,公司專門派出兩名技術人員傳授技術。這種全程式跟蹤服務,看似簡單,其實很復雜,香菇菌棒經一冬的養菌后,擺入出菇大棚,要經脫袋、注水、梳蕾、采摘、分選、保鮮等多項程序,每一項都要細心呵護。工人們介紹說,現在反季節香菇品質好,銷路寬,產品供不應求。
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是大山合集團為確保土地流轉的農民優先就業的措施之一。馬玉香家里原有5畝多地,土地流轉后,成為這里的一名員工,她說,作為大山合一名員工,心里挺踏實,有時加班加點,工資也開的多,在香菇采摘旺季,工作雖然辛苦點,但心里還是高興的。
“有渾江區經濟局扶持,幫俺找項目,大山合公司跟蹤服務,提供食用菌和新技術,俺對種植木耳有信心。來年再組織五六戶村民成立合作社,一起種植木耳,好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家住紅崖鎮紅新村村民鄭憲波說。
過去靠種大田生存的鄭憲波,2014年種植木耳嘗到甜頭。經白山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擔保,“大山合”為其提供了4萬菌棒,使5畝木耳種植地有了“幼苗”。鄭憲波種植4萬袋木耳,純收入達2萬多元。
產業園遠景可期:著力推進工廠化企業聯盟,引進行業領軍企業入駐園區,在兩至三年內建成東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提高議價能力,共同維護企業和菇農利益;創造食用菌文化品牌,建設長白山菇菌博物館和長白山食用菌研究院,挖掘菌類文化,舉辦菌類烹飪美食活動,使食用菌產業向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業發展,融入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倡的“一葷一素一菌”健康飲食實踐中。目前,大山合集團公司已推出蘑菇精、蘑菇醬、休閑保健系列食品100余種。
伴隨著特色經濟的起步,渾江區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登上新臺階:全區有2個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被確定為全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分別是3150萬噸香菇種植擴建項目和中天農業蔬菜生產示范園區。2015年區內的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5戶和29戶。同時,組建農業合作社172個。還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14個,專業鄉(鎮)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