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度聚焦“三農”,提出以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
“十二五”時期是廣東省現代農業建設進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時期之一,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全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3.2%、3.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鄉農村居民差距收入比縮小到2.6:1。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砥礪奮進,扎實工作,有效應對國內外宏觀經濟復雜嚴峻形勢和嚴重自然災害等風險挑戰,推動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再創佳績,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性支撐,實現了“十二五”的圓滿收官。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增長3.1%、3.4%。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0元,實際增長7.7%,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主要農產品生產好于預期。
調整產業結構,農業轉型升級穩中向快
廣東省始終致力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科學編制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與功能區劃等系列規劃,通過“三高農業”、“一鎮一業”和“一村一品”等項目帶動,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帶(區)。
其中,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水稻優質率達到72%以上,南亞熱帶特色效益農業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近70%。同時,草地畜牧業加快發展,全省建設草地畜牧業規模化生產示范基地44個,肉牛、山羊年末存欄量增長4.3%、2.1%,成為畜牧業新的增長點。
在穩定農業生產方面廣東省也卓有成效。省農業廳始終把“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作為安民之基的重要任務來抓,著力保供給、惠民生。深入推進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創建糧油糖高產萬畝示范片220萬畝,大力建設雷州東西洋、汕尾海豐、云浮羅定等3個連片10萬畝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區。
廣東省堅持抓重點生產基地,鞏固做強省重點生豬、家禽養殖場,300家省級“菜籃子”基地順利通過農業部延伸績效考核,新建菜果茶標準園44個,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8個。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工作上,廣東省農業科技加快發展,組建了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推進農業科研成果項目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和特色農業現代化產業發展重點實驗室建設,打造“一盤棋”農業科技創新格局和“一條鏈”農業科技組織模式。
在此基礎上,廣東省啟動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廣東平臺建設,遴選發布主導品種94個、主推技術47項。組織實施國家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進農技推廣信息化服務模式,主要農作物、豬、家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97%、95%、85%。
與此同時,廣東省大力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優質水稻育種、現代生物育種、高效園藝作物育種等三大創新平臺建設成效初現,“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增加至17家。
廣東省建設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18家,畜禽新品種配套系達31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農業機械化穩步發展,去年全省農機總動力2653萬千瓦,特色作物機械化技術應用加快,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增長4個百分點。
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下,廣東省農業信息化加速推進,大力建設全省農業“一網、一圖、一庫、一平臺”的綜合信息化管理體系,扎實推進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省工作,啟動“12316”三農服務熱線,建立1640個省級“惠農信息站”和80個農產品電商體驗店,信息化水平大步跨入全國先進行列。
去年11月,以“互聯網+廣東現代農業”為主題的第六屆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成功舉辦,得到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經營現代農業,三產融合邁出重要步伐
廣東省加強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去年新增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85家,全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3300家、3.71萬家、3.75萬家,有22家農業龍頭企業成功上市,35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
各級農業部門著力創新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組織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穩步提高,生豬和奶牛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82%、94%,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農戶450多萬戶,農機作業、農技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
除此之外,全省農業載體建設成效明顯,重點扶持粵東西北地區建設38個區域性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范基地,12個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和8個粵臺農業合作園區打造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標桿。
在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作中,全省突出抓好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這兩個重點,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在補足現代農業發展短板上邁出重要步伐。其中省農業廳整合資金支持建設16個特色水果生產加工示范基地和42個農產品加工業研發與轉型升級項目,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840家左右,實現年銷售總產值10800億元。
廣東省的休閑農業正發展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興產業。據統計,去年全省累計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示范點19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47個、示范點100個。
加強農業監管,質量安全體系日趨完善
廣東省各級農業部門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履職擔當的重要內容,堅持“產出來”、“品牌引領出來”、“管出來”多管齊下強化監管工作。
廣東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創建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760個。大力加強品牌建設,全省組織評選300個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廣東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受到廣泛好評,進一步擦亮廣東農業精品名片。
廣東省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追溯體系及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建設,積極創建云浮市和佛山高明、韶關翁源、梅州梅縣、汕尾陸豐等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縣。積極承接畜禽屠宰監管職責并實現平穩過渡,生豬屠宰專項整治在農業部考核中獲得優異成績。
據統計,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聯動深入開展農產品和農資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出動農業行政執法人員20.65萬人次,立案查處違法案件1035宗,挽回經濟損失1750多萬元。
廣東省大力做好農業風險管控工作,突出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啟動實施種畜禽場動物疫病凈化工程,安排2億元支持建設10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示范工程,連續3年在農業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延伸績效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并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和植物疫情防控,柑桔黃龍病危害逐步減緩。
去年,省農業廳積極應對雷州半島50年一遇嚴重干旱和強臺風“彩虹”襲擊,全力支持災區農業救災復產,降低農業因災損失。全省農業生態環保穩步推進,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世行貸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區實現化肥農藥畝均用量分別減少14.9%、20%。
加大政策支持,農業農村改革全面深化
廣東省著力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全面強化政策支持,及早落實農業四大補貼資金33.1億元,繼續加大現代農業“十大工程、五大體系”建設投入。
廣東省積極協調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政策落實到位。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安排財政資金6.73億元,累計惠及8000多個自然村750多萬人次。
去年廣東省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穩妥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4個試點單位261鄉(鎮)開展了確權,完成實測面積290萬畝。目前全省有104個縣(市、區)799個鄉(鎮)10235個行政村啟動了土地確權工作,完成實測面積371萬畝,頒發承包經營權證書13.4萬份,化解涉地存量糾紛1325宗,有力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全省土地流轉面積896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29.2%。
廣東省在加強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中重點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4萬多個集體經濟組織100%開展了集體資產清理核實工作,86%的縣(市、區)和89%的鎮(街)建立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平臺,農村集體資產規范管理取得新進展;南海區開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順利推進。
廣東省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中積極創新金融支農方式,實行財政資金與金融支農政策雙輪驅動,通過“投貸補”、“政銀保”等方式撬動各類資本投入現代農業建設。農業政策性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省級財政保費補貼資金達到8.04億元,涉農保險品種從2010年的2個增加到18個。
省農業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制定了《廣東省“十三五”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及年度培訓工作方案,建設了17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示范縣,開展全省農業(畜牧)局長大輪訓。一年來,全省培訓農村各類實用人才近1.7萬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600人,力度和規模之大為多年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