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外出打工者在車站對前來送別的蹣跚父母突然一跪,這對“空巢老人”瞬間淚奔;聽著77歲的老父親“你干干凈凈地、勤勤懇懇地,就是不回來過年我和你媽也高興”的微信叮嚀,返城的公務員兒子眼窩發潮;長途車站,喪夫近20年的母親把兒子的第一個月工資塞還給兒子,在說完“你剛找到工作,用錢的地方多,讓它下了崽再孝順媽”的話后,終于松開了緊握兒子的那雙滿是老繭的手,轉身走了……
“三六九,往外走。”幾天之前,人們揣著滿腔的激情與興奮回鄉。年過初六,人們又捧著滿懷的深情與留戀返城。自古多情傷離別,網絡上,指尖滑動之間,人們對那些返城感人故事的跟帖與點贊,讓不舍的情緒瘋長,讓懷戀的淚水在飛。詩人說,“這一輩子,無論走多遠,都走不出父母的視線;無論長多大,血脈中都會流淌著父母的溫暖。”的確,當真正與故土雙親告別時,當看著母親默默往行囊里裝孩子喜歡吃的特產時,沒有誰能心靜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注重親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正是因為有了親情的激勵和支撐,才讓一個個客居他鄉的游子在跋涉中哪怕遇上了狂風,也能把它唱成一首浪漫的歌;即便遇到了暴雨,也能把它讀成一行醉人的詩。
走到哪里,我們都是爹媽的孩子,都流淌著親情的血液。而親情的陪伴與堅守,就是戰勝困難、擁抱未來最大的能量;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就是盡職盡責、不斷前行的最大動能。
有人牽掛的路程不叫漂泊,有人思念的日子不叫寂寞,有人關懷的歲月不會失落。春天,是憧憬與夢想萌發的時節,是愿望和籌劃揚帆的時刻。離家,就是春天里在親情守望中再出發,去用堅實的腳步丈量夢想,去為下一次歸鄉而奮發。(李秦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