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曾經總結李克強總理頻繁“發怒”的緣由和過程。不是一次“發怒”,而是多次“發怒”,批“攬權”、批“懶政”、批“走樣”、批“奢華”,一聲高過一聲,一聲重過一聲。
批“攬權”:一個大學畢業生要辦書店,跑了30多趟才批下來。開業后各種檢查、收費、罰款接連不斷,沒錢就拿書,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為此李克強總理怒批,“政府的手”不要總是“閑不住”,什么都要摸一摸。
批“懶政”: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各位官員:我們要認真自省,一年下來究竟辦了多少事,才不會愧對自己的俸祿,不會愧對人民的期望。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
批“走樣”:有一個村干部,為了討好某位副部級官員,一直給他父親發放低保。為此李克強總理在一次會議上氣得拍桌子:“難道一個副部級干部,沒錢供養自己的老子?說白了這就是送人情嘛,這堅決不行!”
批“奢華”:李克強說,現在某些官員,不僅追求大的辦公室,坐車也要大排量的。一個公職人員,要這個“派頭”有什么意思?”有些地方,把一間大辦公室隔斷成幾小間,面積沒變,反倒還多花了裝修的錢。這不是形式主義嗎?對政府性樓堂館所這個屢治屢犯的“牛皮癬”,必須加大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