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試的2個新品種與對照種江科1號相比,江科3號、碧珍1號在抗逆性、豐產性、商品性、營養物質含量等方面均優于對照品種。
關鍵詞:苦瓜;區域試驗;農藝性狀
中圖分類號: S642.5;S62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06.018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3個,包括珍珠類品種1個:碧珍1號(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大頂類品種2個:江科3號和對照種江科1號(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提供)。
1.2 試驗方法
播種期為2月下旬~3月中旬,田間試驗設計、試驗方法和調查記載項目與標準按《廣東省農作物品種試驗辦法》規定執行。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總產量
參試新品種平均667平方米均比對照種江科1號增產。江科3號、碧珍1號平均667平方米各為1937.8公斤和1908.9公斤,分別比對照種增產11.7%和10.1%,增產均達極顯著標準。
2.2 前期產量
參試新品種前期平均667平方米比對照種江科1號增、減產的各有1個。碧珍1號前期平均畝產596.5公斤。碧珍1號前期平均畝產596.5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6.4%,增產達極顯著標準;江科3號前期平均畝產512.3公斤,與對照種平產596.5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6.4%,增產達極顯著標準;江科3號前期平均畝產512.3公斤,與對照種平產。
3 主要農藝性狀(見表1)
3.1 早熟性
(1)始花節位:碧珍1號、江科3號第一雌花著生節位各為13.9節和14.9節,分別比對照高1.8節和2.8節。(2)坐瓜節位:江科3號坐瓜節位為17.4節,比對照江科1號高1.5節;碧珍1號為15.1節,比對照種低0.8節。(3)始收期:參試品種從播種至始收均為76天。(4)全生育期:碧珍1號全生育期118天,比對照種江科1號遲1天。江科3號為117天,與對照種相當。
3.2 豐產性
(1)單瓜重:江科3號、碧珍1號單瓜重各為322.8克和264.8克,分別比對照種輕15.8克和73.8克。(2)單株產量:江科3號、碧珍1號單株產量各為1.29公斤和1.27公斤,分別比對照種重0.12公斤和0.1公斤。
3.3 商品性
(1)瓜形:碧珍1號為長圓錐形,其他品種為大頂形。(2)瓜色:碧珍1號為綠色,江科3號和對照種江科1號為深綠色。(3)瘤狀情況:碧珍1號為圓瘤,江科3號和對照種江科1號為圓條瘤相間。(4)商品率:參試各品種商品率變幅為93.2%~94.3%,差異不明顯。
3.4 品質
感觀品質鑒定結果:參試品種感觀品質均為良(見表2)。
3.5 抗性
(1)抗病性:白粉病人工接種鑒定,碧珍1號、江科3號均表現中抗,對照江科1號表現高感白粉病;枯萎病人工接種鑒定,碧珍1號表現中抗,其他品種表現高感枯萎病。(2)抗逆性:所有品種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旱性等均為強,所有品種均表現耐澇性中等。
4 品種評述
4.1 江科3號
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大頂類苦瓜雜交一代品種。產量平均667平方米為1937.8公斤,比對照種江科1號增產11.7%,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平均畝產為512.3公斤,與對照種平產。植株生長勢春季強、秋季中等,分枝性強,葉片綠色。從播種至始收春季76天、秋季52 天,全生育期春季117天、秋季87天。第一朵雌花著生節位14.9~15.7節,第一個瓜座瓜節位16.9~17.4節。瓜大頂形,瓜皮深綠色,圓條瘤相間。瓜長12.2~12.6厘米,橫徑9.01~9.10厘米,肉厚1.20~1.28厘米。單瓜重290.6~322.8克,單株產量1.02~1.29公斤,商品率93.2%~93.3%。品質較優,感觀品質鑒定為良,品質分84.6分,其中外觀品質鑒定為優,外觀品質分達87.0分;人工接種鑒定表現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旱性等均為強,耐澇性中等。
4.2 碧珍1號
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珍珠類苦瓜雜交一代品種。產量平均667平方米為1908.9公斤,比對照種江科1號增產10.1%,增產達極顯著標準;前期平均667平方米為596.5公斤,增產16.4%,增產達極顯著標準。植株生長勢和分枝性強,葉片綠色。從播種至始收春季76天、秋季52天,全生育期春季118天、秋季87天。第一朵雌花著生節位13.9~17.0節,第一個瓜座瓜節位15.1~18.4節。瓜長圓錐形,瓜皮綠色,圓瘤。瓜長23.8~24.0厘米,橫徑5.38~5.63厘米,肉厚1.06~1.12厘米。單瓜重264.8~285.6克,單株產量1.02~1.27公斤,商品率92.5%~94.3%。感觀品質鑒定為良,品質分82.8分,人工接種鑒定表現中抗白粉病和枯萎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旱性等均為強,耐澇性中等。
參考文獻
[1] 丁寧,佘德琴,楊獻娟.4個苦瓜品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08,(28).
[2]宿秀麗,陳丹,劉先斌,溫海霞.不同品種苦瓜的農藝性狀比較[J].現代農業科技,2010,(07).
[3]何美仙,羅軍.苦瓜枯萎病非化學藥劑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3,(11).
[4] 沈雯秋,石華勝,辛復林.苦瓜新品種引進與篩選試驗[J].上海蔬菜,2013,(02).
[5] 郭堂勛,莫賤友.幾個苦瓜品種對枯萎病的抗性測定[J].廣西農業科學,2007,(04).
[6] 孫玉河,管煒,王惠哲.不同黃瓜材料白粉病田間發病調查及抗性分析[J].中國瓜菜,2010,(06).
[7] 潘仰星,韓立芬,蘇建榮,鄧昌琳.苦瓜新組合比較試驗[J].福建農業科技,2013,(05).
作者簡介:周月瓊,大專學歷,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農藝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