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如意
消費金融成為新的風口
若論2016年互聯網金融的“風口”,非消費金融莫屬。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金融一直是政策關注的重點,也是市場發力的熱點。早在2015年年中,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消費金融的市場準入以來,消費金融領域的開發和拓展就持續被關注,各路資本紛紛布局。截止2015年年末,消費金融行業市場總額已近千億元人民幣,對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有市場調研預計,2019年其規模將超過37萬億元人民幣。
除了政策支持下的市場前景外,消費金融的市場存量也是業內一致看好其發展的原因。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稱,2015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1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3%,預計在2019年將達到41.1萬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中國網絡購物交易規模約為3.8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7.2%。
如今,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電商公司以及互聯網金融平臺等都在扎堆布局消費金融,“萬億元人民幣級”藍海市場爆發在即。

三虎發力,爭做互聯網金融第四極
在國內互聯網的大多數領域,坐穩頭幾把交椅的都是BAT。但談到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的百度不僅落后于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比不上京東,甚至要去與網易和小米等二線互聯網企業同場競技。目前,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已經坐穩互聯網金融的頭三把交椅,而第四把交椅則懸而未決。
相對于阿里巴巴和騰訊,百度在賬號體系上就先遜了一籌。阿里巴巴做電商,騰訊做社交,都需要注冊才能使用,而百度的主業務搜索則并不需要注冊。而在場景方面,百度也有自己的不足。由于螞蟻金服本就孵化于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其使用場景相較百度來說,有巨大的優勢。除此之外,百度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落后還源于對該業務不夠重視。百度金融開始發力真正起始于2015年年底,百度宣布成立百度金融服務事業群組,并將其上升到戰略核心板塊,從時間上來看,已經遠遠落后于阿里巴巴和騰訊。

雖然起步較晚,但百度在互聯網金融上也有著自己的優勢,這一點從其構建業務場景就可以看出端倪。第一,百度的自有業務已經有了相當規模,如百度糯米、百度外賣和愛奇藝等都成為了百度金融的消費場景。第二,百度投資的某些產品在使用場景上比較領先,尤其在出行領域,如uber、去哪兒與攜程等,百度金融的場景優勢超越了阿里巴巴和騰訊。第三,百度消費金融正在旅游、二手車、家裝和教育等垂直領域積極開拓業務。第四,由于百度的搜索優勢,其手握的流量分發大權使得很多傳統金融機構愿意與其合作,百信銀行和百安保險兩大“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成立,就得益于此。這種模式下,百度提供流量和渠道,金融機構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能力。
使用場景的搭建,也帶來了百度金融用戶數量的大爆發。支付是一切金融應用的基礎,百度的第三方支付產品《百度錢包》的活躍用戶數達到5 300萬,其增長主要得益于《百度錢包》與《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外賣》、《百度糯米》、《愛奇藝》、《去哪兒》和Uber等百度系及外部伙伴合作。《百度錢包》已經在票務與出行等場景中,成為增速最快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工具之一。

而在與百度爭奪互聯網金融第四極的對手中,網易是實力尤為強勁的一個。網易做金融的最大優勢在于用戶基數大和資金雄厚。根據其在今年2月25日發布財報顯示,網易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94.7%和42.6%。作為中國最大的在線游戲、在線媒體平臺和郵件服務提供商,網易同時擁有多款用戶過億的移動端產品,每天有4億人次在使用網易產品。豐富的產品能夠搭建豐富的金融業務場景,龐大的用戶量能夠給網易金融導流,這些積攢的勢能,都能夠無縫轉化為網易金融的紅利。而從業務布局上來看,網易金融主要包括《網易理財》、《網易小貸》以及第三方支付工具《網易寶》。此外,網易的很多非金業務,比如跨境電商和游戲都可以和金融業務結合。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網易考拉海購市場滲透率位列中國跨境電商第四,PC端海淘搜索份額第一,而且自營平臺能夠完全杜絕假貨。正如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孵化出螞蟻金服這個巨無霸一樣,未來考拉的迅速發展可以拉動網易金融的業務,推出個人信貸產品并不是難事。
除網易之外,百度的另一位強勁對手就是小米。毫無疑問,小米金融針對的主要是小米手機用戶,小米2015年在國內賣出了約6 800萬部手機,這種用戶儲備已經足夠剛起步的小米金融折騰了。從業務布局上來說,小米金融對小米手機這個終端硬件的依賴性較高。如NFC功能,其一度被小米4棄用,但又在小米5上出現。小米還通過控股捷付睿通,涉足第三方支付業務。此外,小米還上線了零售理財產品“小米活期寶”,以及個人信貸產品小米貸款。從場景上來說,小米有電商,有終端手機和電視等產品,其應用商店未來也將成為重要的支付場景。
整體來看,百度金融業務走的是大而全路線,雖然進步神速,其優勢多集中在百度體系之內,其業務架構還需要繼續完善和梳理。相比之下,網易金融的步調比較穩健,其業務邊界主要立足于網易平臺,在互聯網金融第四極的爭奪中勝算不小。而小米金融則基本上是在小米手機這個閉環內倒騰,這雖與網易金融相似,但相比網易金融,小米金融在用戶量和交易額上都要落后不少。
競爭背后,三大問題仍需各方注意
2016年兩會,無疑向外界透露了政府對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重視,這也意味著互聯網金融行業將迎來規范發展的新紀年。然而,當業界目光聚焦在消費金融的同時,也不難看出,這個行業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無論是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和網易等互聯網巨頭,還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業公司,都無法回避這些挑戰。

首先,近幾年消費金融市場魚龍混雜,互聯網金融騙局頻現,尤其是大大集團、e租寶事件和中晉資產的被調查,更是引發了社會對網絡借貸行業的信任危機。而由于目前各種監管機制的缺乏,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審核驗證程序簡單,網上也出現大量不法分子利用天貓分期購、京東白條等產品進行欺詐。
其次,消費金融異常火爆,各方資本也競相布局,同質化嚴重。傳統銀行從2009年就開始成立消費金融公司,而互聯網巨頭也相繼推出自己的消費金融產品,如“百度有錢”、“天貓分期”和“京東白條”等。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僅P2P公司就有2 000多家,他們的服務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面向群體也遍布于大學生、白領、藍領和旅游者等各個人群和領域。盡管如此,同質化的問題依然非常嚴重,僅針對大學生分期消費領域,就有100多億元人民幣資本進入。
再次,現在80、90后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他們超前消費的意識更加強烈,愿意享受消費金融產品帶來的服務。但是,消費金融在我國仍然處于早期階段,覆蓋的人群有限,全民超前消費意識還沒有那么強烈。同時,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消費信貸發展仍然受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的制約。
小編觀點
互聯網公司受益于原有的用戶紅利,做金融的優勢明顯,很容易就超越從零起步的P2P企業,而且沒有跑路這類道德風險,未來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日益嚴格的大趨勢下,具有后發優勢。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互聯網出身的公司,其金融業務優勢都集中在自身平臺之內,想要跨越平臺并不容易。要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拼得一席之地,勢必要在眾多的金融產品中求同存異,彰顯自己的特色服務,才有可能成為最后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