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VR創業的黃金時代?
“我認為還遠遠不是”。一位在中關村的VR創業者朋友對筆者說。雖然現在VR很多技術還不成熟,類比手機的發展歷程還僅僅相當于“大哥大”階段,但對于創業者來說,還是有大把機會。
九鼎投資VC基金執行董事孫健認為,VR市場最終肯定還是會被幾大巨頭吃掉,但很可能出現一兩家從零開始“跑出來”的小企業,就像當時的小米一樣。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們講過各大巨頭廠商已經迅速開啟了搶灘模式。經過前期預熱,Facebook旗下的Oculus Rift、索尼旗下的PlayStation VR、HTC Vive和三星Gear VR等,已從萬眾矚目的概念產品,進入上市窗口期。同時,美國科技巨頭蘋果、谷歌已開始招聘虛擬現實人才,中國互聯網巨頭BAT以及小米、樂視等也紛紛涉足VR領域。

由于VR開辟了消費類電子市場一個新的品類,并被視為未來可與智能手機等量齊觀的市場,因此,在第一批VR產品上市之際,全球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對于VR的關注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有“無VR,不潮流”之勢。
雖然VR在創業和投資兩個方面都很熱鬧,但有些涉足于VR產業的小廠商認為,無論是頭戴式移動VR終端,還是PC或者游戲主機輸入的“頭盔”式VR終端,都要解決圖像支持技術和多媒體算法,也需要計算能力很強的芯片驅動虛擬影像設備,以便于虛擬出一個足以欺騙大腦以及與意識反饋互動的影像。目前來看,VR產業的技術尚不成熟,說是“黃金時代”還為時尚早。
同時,由于VR硬件需要極高的技術含量,資金投入大、研發周期長,比如索尼的PlayStation VR,從立項到面市歷經6年時間,微軟、Facebook、三星以及HTC等公司,在VR上都已耕耘相當長時間,所以國內不少技術儲備不足的大公司傾向于通過資本手段進入VR領域。
另外,國內大多數公司在VR上的“打法”依然沿襲的是智能手機的一套—先用低價普及用戶,比如,以價格低廉的VR眼鏡盒子做“前鋒”普及VR產品,再吸引用戶購買更高級的頭盔和一體機。因此,國內市場上已有幾百個不同形態的VR眼鏡盒子產品,價格在100元到幾百元不等。
筆者的這位朋友認為,國內大大小小的VR硬件廠商已經有上百家,披掛上陣沒幾個月就推出產品,大多數都是主打低價位搶用戶搶市場,在產品打磨上是沒有絲毫技術優勢的,這樣不僅沒有聲量,也留不住用戶。
創業者們莫急躁,小心成“炮灰”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講到VR硬件領域的產業鏈并未完善,硬件產品技術與沉浸式的體驗缺失,行業標準尚未確定,內容缺乏、市場需求與盈利模式尚待挖掘是整個VR產業目前需要面對的問題。
而巨頭型公司則希望借助VR的概念試水一輪,看能不能在自有的平臺或生態上加上點新的概念與玩法,將自身的資源與平臺優勢平移到這個領域,成功了固然通過新的業務給資本市場帶來想象空間,即便失敗,也只是一次試錯,核心業務并無損傷。
目前即便是騰訊,基于技術和市場環境并不成熟考慮,都表示針對手機的移動VR、以及一體機方案需要在2017年第3季度才推出。而技術與市場環境不成熟這一點很好理解,比如基于手機的移動VR面臨的困局是Android系統機型多,交互標準與SDK標準均為形成。我們還看到,即便是Oculus、索尼在VR領域耕耘多年,至今仍未拿出震撼性的消費級產品。也有一些早期涉足VR行業的創業者向筆者透露,盡管VR游戲數量已多達幾百種,但大部分都還處測試階段,沒有殺手級游戲出現。在平臺上,游戲開發商以及專業的VR渲染方面的產業鏈條依然不完善。
所以,巨頭們觀望著邊走邊看,推著創業者們做開路先鋒,承擔前面的風險,自身在后面邊觀察邊布局。有業界人士指出,國內VR創業主要還是資本導向,資本要什么,就做什么。但真相恐怕沒這么簡單,一旦時機成熟,資本方背后的巨頭則可能會將平臺、資本、技術和團隊全力推進,呈現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思維。也就是說,創業者可能會成為資本推動創業者試錯的棋子,一旦在VR產業在某個細分領域呈現爆發的苗頭,巨頭可能會迅速跟進,而缺乏核心競爭力與技術優勢的創業公司或將在巨頭資源滿載的戰車的瘋狂推進下被碾壓。曾經紅極一時O2O創業領域就是前車之鑒。
那么有人會問,這里面難道就沒有一兩家脫穎而出的公司?有是肯定的,但VR產業是技術為王,這類企業必然是技術上有著一定優勢的企業。但現實是,踏踏實實做研發和技術儲備的創業型公司少之又少。中國的VR創業,真正需要投入的不是軟件補貼硬件的生態戰略,而是基于VR領域做一些創造性的產品。而沒技術、沒資源、沒資金的創業者,想要在這個戰斗中得以生存的幾率相當渺茫。小玩家有想法和創意,也會玩概念,但是沒有風控能力,由于本身技術資金的局限,往往在產品的研發與設計方面掉鏈子。它們的所謂成功,更可能會因為恰恰可在巨頭對抗賽事中,成為某一方巨頭進軍VR產業發動代理人戰爭的一顆棋子,VR領域更可能會迅速蛻變成一場巨頭的戰爭。
某種程度上說,如今創業者與巨頭都熱捧的VR概念,跟此前創業者瘋狂撲向O2O創業景象何其相似。VR的火爆,是當前許多巨頭尋求新的增長點的一個探索領域,創業者更需要一些理性思維來看待其中的泡沫,當它成為許多創業者心目中的春天時,其實它的春天還很遙遠。
2016年,VR創業者的機會在哪兒?

2016年前后,國內從互聯網巨頭到IT硬件企業,均不同程度地進入到了VR領域。這對整個VR產業的發展是一件好事,大大加速了產業成熟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對VR創業者及其創業方向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2016年,VR頭顯與VR平臺的創業方向基本已成死路,現有的VR頭顯公司已瓜分了投資熱情。VR平臺看似美好,終要回歸互聯網流量之爭的老套路。只有巨頭們才有足夠的資源和資金來進行這樣一場平臺戰爭。
那么,創業者們的出路又在哪兒?筆者認為,2016年的VR創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就是內容。大家都知道,平臺需要內容,有了優質的內容才能吸引用戶,留住用戶。這里說的內容不僅指的是游戲和視頻等普通的內容。還指像VR電影這樣的有獨特新意的內容,只有擁有好的內容,才能贏得平臺青睞,贏得資本青睞,在未來的博弈中站穩腳跟。
第二是交互性。目前,VR交互尚未形成統一標準,這就意味著創業者們可以從中破局,樹立符合自己產品的標準。VR的特點決定了交互的方式類型多樣,從手勢識別、動作捕捉、眼球追蹤、肌電控制到娛樂化設備。具有創新力的VR創業團隊可以進入這一領域,推出符合VR需要的交互設備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第三是應用。在巨頭公司們瞄準平臺的同時,平臺不僅需要內容,更需要應用來增強用戶的VR體驗、為VR用戶提供新的需求功能的應用都具有可發展的商業價值。這與移動互聯網生態發展歷程類似。最后則是行業市場。如果一個創業團隊不愿被平臺控制,也沒有硬件設計的能力,那么就可以選擇進入行業市場。這里存在客戶壁壘,不容易被巨頭們沖擊。只要能建立起良好的客戶合作關系,在即將到來的市場沖擊下,也能多幾分活下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