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蟲
今年9月以來,因學費被騙導致受害準大學生身亡的電信詐騙新聞時有發生,花樣年華的生命凋落令人痛心不已。與此同時,日益猖獗的電信詐騙犯罪,也引起了互聯網企業的重視,他們試圖用技術的手段來杜絕電信詐騙,可這能奏效嗎?
防偽基站功能手機興起,互聯網企業發現商機
大學生是智商和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卻屢屢被騙。同樣,清華大學教師也遭遇過詐騙,金額高達1 760萬元人民幣。在這些人群被騙的背后,難道真的是受害者的辨別能力不足?
非也,近年來一些電信詐騙案的詐騙分子不僅掌握了受害者的姓名、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和身份證號碼等重要信息,甚至連受害者剛辦理了何種業務也能精準掌握。繼而使得不少有一定保護意識的受害者也瞬間喪失了判斷思維,誤以為是業務人員而信任對方,從而導致自己上當受騙。
另一方面,詐騙分子在技術上也下足了功夫。使用假冒基站群發海量的詐騙短信,通過改號軟件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假冒為公檢法或銀行等企業客服電話,已經成為常見的手法。與前者相比,接到假冒公檢法或銀行電話,一般人在沒有時間辨識的情況下更容易信以為真。
電信詐騙是社會危害,但對于有市場敏銳感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卻可能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當年“911事件”成全了以信息安全和傳輸見長的黑莓手機日后的王者地位,如今的電信詐騙危機同樣也有可能讓互聯網企業以“安全”搶得一些市場份額。
早在2014年,中興就針對性地推出過一款專為保護公眾信息隱私安全的“十防”手機,據稱這也是首款獲得工信部5級安全標準的安全手機。而這“十防”中就有一項為防詐騙,但當時用戶的關注點還僅限于自身的信息安全保護上,所以引發的關注和反響并不大。
而今年以來頻頻爆發電信詐騙惡性事件,讓廣大手機用戶開始重視起自己的手機安全,同時也使得防偽基站功能成為智能手機廠商非常關注的一個概念。通過手機的過濾偽基站功能,可以自動隔離各種垃圾與詐騙短信的侵害,從而保護用戶不受騷擾和避免財產損失。
在這樣一種大趨勢的推動下,華為、小米、聯想和奇虎360等國產手機品牌先后推出了防偽基站功能的新品,以適應用戶對信息安全的功能需求。目前來看防偽基站功能手機雖然還不是主流,但有擴大化的趨勢。這種浪潮甚至影響到了領頭羊三星,今年5月三星專門為中國市場推出了C系列手機,其中的2 000元人民幣價位的Galaxy C5也搭載了防偽基站功能。



大數據預防,軟件企業攜手保護用戶信息安全
相比通過硬件技術實現一步一位地解決偽基站問題,使用手機撥號或發送短信進行詐騙的行為更加普遍,也更難以預知和防范。好在大數據技術能充分發揮眾人的力量,共同發現共同防御來自詐騙分子的攻擊。
近年來國內的手機安全軟件發展迅速,從原來的防病毒和保護隱私等單機功能,增加了群聯群防反電信詐騙等大數據新功能。《騰訊手機管家》、《百度手機衛士》和《搜狗號碼通》等國內軟件基于Android的開放接口,已開發了騷擾來電識別和詐騙信息攔截等功能。這些軟件基于海量惡意號碼庫和智能大數據引擎技術,可以精準識別騷擾與詐騙來源,并實現有效攔截。
而蘋果出于iOS生態的純凈、用戶安全的考慮,對關鍵接口采取謹慎開放態度。直到今年,來自中國用戶的聲音和需求讓蘋果公司意識到終結iPhone手機騷擾電話難題的迫切性,遂向騰訊和奇虎360開放了接口,讓國內蘋果用戶也可以通過手機安全軟件的大數據預防功能來應對騷擾和詐騙。可見不論是硬件廠商還是軟件廠商,都意識到了安全的重要。
根治電信詐騙仍需要多方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在各大廠商的努力和有關部門的嚴厲打擊下,電信詐騙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同時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那就是電信詐騙轉向信息更閉塞的農村山區、牧區,以及對外界了解較少的中老年用戶和其他特殊群體。
針對這種現象,現階段要做的工作還是技術預防為主。比如工信部可以要求所有智能手機必須支持防偽基站的功能,并捆綁通過認證的手機安全APP等。這樣可以明確手機企業的責任和義務,能讓更廣大的用戶享受到大數據反電信詐騙的好處,盡可能減少詐騙事件的發生。
技術永遠只是預防的手段,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需要全產業鏈聯動才能解決問題。從運營商、監管部門到手機企業、軟件企業等,需要相互配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形成打擊電信詐騙的社會合力。
總之,反電信詐騙是一項長期工作,更貴在堅持、一同協作。相信有了硬件、軟件廠商的共同努力,以及監管和執法部門的不懈打擊,會把它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