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
這就是“小程序”
前段時間,很多移動開發者的朋友圈,都被微信“小程序”刷屏了。
“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了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卸載。”9月21日,在距張小龍首次公布將推應用號的消息8個月之后,微信方面正式開始對外發放“小程序”的內測邀請函。次日凌晨,網上曝光了一張張小龍朋友圈的截圖,在朋友圈中他如此介紹“小程序”。而這段話,也成為微信官方對于“小程序”的定義。
而除了這個面向普通用戶的定義,在此次的“小程序”內測邀請函中,微信方面還用了這么兩句話來介紹它對于開發者的意義:“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開發能力,開發者可以快速地開發一個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內被便捷地獲取和傳播,同時具有出色的使用體驗。”在邀請函放出之后,微信官網也上線了相關的設計指南和簡易教程。

目前看來,所謂微信“小程序”,是開發者基于微信平臺開發的輕量級應用。它具備傳統APP的核心功能,但交互方式更簡潔,不但開發者的開發成本更低,而且也降低了用戶獲取成本。然而,這樣的“小程序”是否真的就無懈可擊了呢?
“小程序”,真有那么神?
其實,在微信“小程序”之前,百度也推出過類似的產品—百度直達號。2014年,百度宣布推出直達號服務。用戶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發出需求之后,百度會通過直達號的方式,直接在搜索結果中內嵌商家的輕應用。
相較于如今《微信》通過搜索或掃一掃訪問“小程序”的方式,百度同樣不需要安裝APP,也是即用即走。然而,這個曾被百度寄予厚望的產品,如今卻無人問津。如今,當筆者再次打開直達號的官方主頁時,發現其已經“升級”為了“糯米&直通車”。
百度直達號的落寞,普遍被認為是百度搜索本身在移動平臺上的影響力和用戶粘度不夠。那作為國內移動平臺上當仁不讓的超級應用,《微信》能否做大“小程序”呢?盡管目前看來,相對于百度,微信的確更具號召力,但是要真正成事,微信方面也還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現階段,“小程序”有一個潛在的風險來自蘋果。iPhone銷量受到智能手機市場整體飽和趨勢的限制,蘋果正在尋找新的增長點。而蘋果CEO庫克此前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表示,應用市場的收入將成為蘋果下一個增長極。

此番微信方面推出“小程序”,引導開發者將APP變成“小程序”,已經有分蘋果App Store蛋糕之嫌。盡管如今”小程序“還未正式在《微信》中上線,但微信方面已經與蘋果約法三章,除了將“應用號”更名為“小程序”外,據傳蘋果公司還要求微信方面將用戶所關注的“小程序”數量限定為20個,且不能涉及游戲和直播品類。此舉足見蘋果公司的謹慎,盡管《微信》近年來是蘋果發布會上的常客,但是礙于蘋果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微信方面也不得不顧及。
或許正是考慮到傳統應用分發渠道的利益和情緒,微信方面在隨后的官方說明中也表示:“微信推出小程序,并非想要做應用分發市場,而是給一些優質服務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
誰的下一波紅利?
盡管微信方面目前只對外發出了200份左右的“小程序”內測邀請,但是不少開發者都已經摩拳擦掌,準備搶奪公眾號之后的新一波紅利。對于開發者們來說,“小程序”的吸引力是多個方面的,而《微信》本身的開放程度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但有關這一點目前微信方面并沒有給出直接回應。
不同于傳統APP基于手機系統,基于《微信》的“小程序”對于系統資源的調用自然會有更多限制,這些限制換來了兼容性和開發成本上的優勢。不過,無數開發者最有興趣的《微信》上龐大的用戶資源,又有哪些會開放給開發者使用仍舊是個未知數。
就目前公眾號的情況來看,微信官方并不會為開發者提供任何的展示機會,也不會主動推介任何開發者的作品。此次參與小程序的內測的開發者,其作品也只會在統一時間上線,避免所謂的先發優勢帶來的不公。然而,這種表面上的一視同仁,對于新晉開發者來說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對手可以在微信平臺之外為新產品導流,反而使誕生于微信平臺新晉創業者找不到好的推廣方式,造成“來易來去難去”的尷尬。
對于目前已經成長為領域獨角獸的企業來說,他們已經培養起了大部分用戶使用其APP的習慣,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交互方式。對于這些高頻應用而言,再開發一款微信“小程序”的意義并不大。相反,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還有很多傳統企業沒有真正觸及移動互聯網,他們有著急切的觸網需求。錯過了APP、微博和公眾號的他們,終于等來了“小程序”的這一波紅利。相對于前幾種方式,“小程序”顯得足夠輕量,同時也有基本夠用的功能,開發和運營成本都要更低,值得他們一試。
微信“小程序”雖然開發更簡便,但是卻不如開發APP那般自如,背靠著海量的流量,卻未必能夠吸引到足夠的用戶,反而可能遭至更嚴格的營銷管控,微信的大框框可能導致很多工具類APP少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欣然往之的開發者最終或許會發現,微信“小程序”其實也并沒有那么完美。
而對于用普通戶來說,《微信》中“小程序”數量的不斷增加,帶來便利的同時,勢必也會遭受到更多種“套路”的營銷侵擾。朋友圈的微商廣告、積贊營銷和公眾號轉發已經讓用戶怨聲載道,就連曾經克制的朋友圈廣告的質量也每況愈下。
盡管微信方面還沒有劃定“小程序”的營銷邊界,但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垃圾信息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小程序”可以讓用戶用完即走,可《微信》呢?別忘了,“小程序”使用的是重寫了底層的Facebook的開發架構RN,早就為接下來的廣告變現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