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荊人①欲襲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荊人弗知,循④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⑤壞都舍⑥。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⑦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⑧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⑨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⑩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
(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
①荊:楚國的別稱。荊人:楚國人。
②表:名詞作動詞用,做標記。
③暴益:突然上漲。益:同“溢”,滿,漲。
④循:按照、依照。
⑤而:如,好像。
⑥都舍:都城的房屋。
⑦導:指引導渡河。
⑧尚猶:仍舊。
⑨法先王之法:前一個“法”字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是動詞,“效法”的意思。后一個“法”是名詞,“法令”的意思。
⑩虧:欠缺,缺損,這里引申為差異的意思。一說“虧”通“詭”,意思是“不能適應”。
【參考譯文】
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里設立標記。澭河里的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還是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水,(結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楚軍驚恐萬狀,潰不成軍,就像都城里的房屋倒塌一樣。
以前他們設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現在水位已經變化,水漲了很多,(可是)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是他們為什么慘敗的原因。現在的國君效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這種情況。時代已經與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適應了,但還在說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效法它。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難道不可悲嗎?
【寓意】
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