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國平
摘 要 竹之美,在于其清新淡雅的妙境雅俗共賞,而紫砂藝術在歷史的文化演進中,其精神和竹又有何其相似之處。對于制壺藝人來講,喜愛竹、欣賞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予藝術創作的靈感,而且竹的自然天趣和獨特品格更給了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關鍵詞 君子相貴壺;紫砂;竹
竹者重節,節者為信。竹乃君子化身,是“四君子”之一。竹,秀逸而有神韻,瀟灑挺拔、清麗俊逸,有翩翩君子風度;竹中空有節,象征謙虛的君子之風,虛心能自持;竹的特質是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征君子剛柔并濟的做人原則;氣沖凌霄、不畏風雪、偃而猶起,竹節畢露,竹梢拔高,常用來比喻高風亮節;卓爾不群,生而有節,被視為氣節的象征。唐代張九齡詠竹,稱“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淡泊正直、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竹之精神文化象征正是中國文人對人格的追求。
由于竹子的這種精神和紫砂醇厚的內涵如此契合,為了追求心中竹的那一份君子之風,設計制作了“君子相貴壺”(見圖1)。壺型清秀別致、用料考究、色澤和潤,為了在格調上表現出君子之風,考慮在簡潔的壺型上加以必要的配飾,吸取竹子的元素,讓它們協調優美地糅合在壺體之上。壺身為抽象的羅漢竹節,在拍身筒時,盡量體現每一個部位向外的張力和氣度,追求一種虛懷若谷的內在精神;壺蓋輕合后壺身渾圓的造型不會破壞整體感,也與清竹的簡潔高雅相呼應;壺嘴上微微揚起悄然欲出的小筍,造型抽象流暢,細品之下能感受到在不經意間顯現的頑強,如竹枝般自然貼合壺身。壺嘴前段線條流暢,由兩小段竹節屈彎而成,后段以竹節表現以期形成對比,嚴謹中透著俏皮,且出水酣暢淋漓。為了讓壺嘴與壺身完美契合,更是為了體現想象中的那種流線美感,設計了壺身上部以壺嘴為首略帶屈彎的小前端,呈現一種喜悅的動感。竹葉自壺嘴竹節處逸出,整體于渾厚中多了一份輕靈,壺嘴之上顯露的生命感覺是那樣的鮮活可愛,頓時使壺體顯得生動靈活起來;以竹枝為把,借竹節的疏密對比來體現美感,又在靠近拇指拿捏處密集,也提高了拿捏時的摩擦系數,更符合人體工程原理。整體來看似乎還缺少那么一點點的優雅,于是在壺鈕的設計中,把壺鈕巧妙地設計成一截側傾而出的羅漢竹節,俏小的壺鈕隨帶幾片靈巧的竹葉——一道美妙的點睛之筆與俏小的壺鈕相呼應。在渾圓的壺身之下設計了三足輕輕支起,更顯得壺身是那樣的輕巧和柔美。
在“君子相貴壺”完成之際,透過壺的外表更多地關注壺內在的精神。置壺于案細細觀之,瑩潤飽滿,把玩時更有竹節的滑逸之感。輕輕轉動壺把,壺身上那兩只竹枝在小筍般壺嘴的引領下悅然而動,延伸出輕巧之美,自然和諧。微微扭動圓潤的竹節壺鈕,壺蓋旋擰之下的金玉之聲,更似傳揚至遠的君子之風。
在設計制作紫砂壺的同時領略了竹之美,清新淡雅的藝術妙境雅俗共賞,從古至今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篁拂窗,清氣滿院;竹影婆娑,姿態入畫,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古往今來,“人生貴有胸中竹”已成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志趣,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高雅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千古流傳的佳句,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描繪得淋漓盡致。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的品格形象足可垂范世人。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竹不知傾注了多少情。竹以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樂于奉獻的美德而給人留下幾近完美的形象。喜愛竹、欣賞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了我藝術創作的靈感,更是因為竹的天然本真和獨特品格給了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