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軍
摘 要 喝茶、品壺、賞楓,中華幾千年的人文雅事流傳至今,蘊藏著獨特的中國氣質,如今我們追求自然、閑適,也在紫砂壺的創作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寧靜。
關鍵詞 紫砂;楓韻壺;意境
一把紫砂壺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于一體,融入世的經世致用與出世的瀟灑淡泊于一身,引得無數文人雅士為之傾心、視若珍寶,慨嘆“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紫砂藝術品受到不同素養人的賞識和喜愛。
紫砂壺藝術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從最原始最簡單的形態,日趨復雜和完善,這充分顯示了紫砂壺藝術發展本身的特殊規律性。藝術創作活動廣泛以避免雷同為準繩,也就是說,藝術的獨創性是指跳出傳統的窠臼,自出機杼,表現出和前人作品不一樣的風格,這種特殊的、前人所沒有的風格,可能會逐步得到業內外的認同,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一代人的創作思想,并最終推動社會藝術的發展,這就是藝術獨創的社會價值。要堅持紫砂壺藝術的獨創性,就必須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如果說品茶是一種悠閑與從容,讀書是一種心得與體會,聽歌是一種愉悅加感動,那紫砂的傳承與創新之于我,既是瞬間也是永恒。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年四季,最愛秋天:水痕收,山骨瘦,紅葉紛飛,黃花時候;漫漫金風落葉,蒙蒙秋雨潤心。喝茶、品壺、賞楓,中華幾千年的人文雅事流傳至今,蘊藏著獨特的中國氣質,如今我們追求自然、閑適,也在尋找著屬于自己那一份寧靜。于是就有了創作一把富含秋之韻味紫砂壺的想法。
秋之韻味,最獨特在于葉之美。楓葉,為秋時最美景致。漫步在紫砂之源廣場,秋風起,楓葉讓秋天如火如荼。楓葉之美,美在內斂;紫砂之美,美在創意。“楓韻壺”(見圖1)帶著成熟的秋天的氣息:壺身由傳統壺型演變而來,大方而簡潔;壺嘴微粗,迎合敦厚的壺體,自然天成;耳形的壺把沉著瀟灑,適合拿捏;壺蓋和壺體一氣呵成,如人至中年處世成熟穩重;壺鈕設計成微高的款型,使壺體視覺上更加挺拔舒展;壺身肚部的兩圈裝飾線,襯出了壺體的輪廓,令人回味。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裝飾手法,即手繪楓葉輔以不同色泥的點綴,達到驚艷的藝術效果。較大的那一片楓葉,這耀眼的紅色妖嬈奪目,卻有著青松的堅毅;較小的那一片楓葉作為陪襯,如萬里飛花、千林落木,寒艷不招群芳妒。兩片楓葉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充分運用現代裝飾技巧,展示著與眾不同的個性風姿,給單調的色彩以綺麗,給枯燥的日子以詩意,給傳統的壺體以新意。尤其是經過精心裝飾的楓葉,它低調而內斂地掩身于傳統紫泥的大方中,清淡雅致,卻在萬物蕭索的秋天厚積薄發、別具一格,展現了不一樣的美。2015年,這把別具一格的紫砂壺在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暨河北國際茶博會上一舉獲得金獎。
很多人問我:紫砂壺的本質是什么?我說:紫砂壺的本質其實就是一把泥土。但這把泥土在手心里是有溫度的,是要跟人交流的。所以說,紫砂壺是有靈魂的,紫砂壺的靈魂便是紫砂藝人的精神所在。多年的紫砂創作中,我一直希望自己在藝術上有獨特的審美和追求;我所追求的創作意境,絕不單純是指造型上的千嬌百媚,甚至標新立異,而是在自然和諧中表現出對精致慢節奏生活的向往,以及與此相吻合的不疾不徐沉著淡定的人生態度,并用紫砂壺藝特有的語言來闡述。在“楓韻壺”的創作過程中,我數次想到“靜水流深”這個詞,它一如楓葉的品質沒有狂躁和膚淺。做人也應如此低調、內斂,用平靜的態度迎接歲月的洗禮,和自然親近,向經典致敬。慶幸我有手中砂土,憑著泥土源,回到草木間,在小小一把壺的方寸間感受一整個世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