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芳
中國宜興紫砂壺,緣起茶文化,承續陶文化,是茶文化與陶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紫砂文化自北宋時期發端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歷經幾度興衰,今天已成為中國制陶工藝史上的一朵奇葩。宜興紫砂以其得天獨厚的材質美、工藝美冠絕于世,而其集書法、繪畫、詩詞、篆刻等諸多藝術形式于一體的超凡魅力,以及得益于歷代文人雅士的積極參與,都使得宜興紫砂在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上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古人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一把把小巧精致的紫砂壺,凝結著壺人的智慧與勞動,它小小的身材里往往凝聚著大智慧,人們于品茗賞壺間可以真正感受到紫砂壺藝術中的萬千氣象。 “寶方壺”(見圖1)就是這樣一把集美好情感和紫砂形象語言于一身的紫砂壺,它造型簡潔,以方為主,突出流暢的線條裝飾,氣質儒雅大方、不拘小節,給人以十分自然的審美感受。
1 紫砂方器造型概述
紫砂壺以豐富多樣的造型取勝,極富趣味、變化無窮,紫砂方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是紫砂幾何形體造型之一,主要由長短不同的直線組合而成,通常為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種比例的長方形等。方器造型講究線與面挺括平正,線條輪廓清晰分明,要求呈現出一種明快挺秀的風韻。前人以“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十六字來總結其造型風格,而經過歷代壺藝人的不斷努力,紫砂方器造型更是百花齊放,傳世經典作品層出不窮,經久不衰,深受世人的喜愛。
2 “寶方壺”方中寓圓的方器造型結構
紫砂方器造型中,以四方形器為最多。雖為方器,更富有變化,比如邊線在直線與弧線間轉換,比如壺面或為棱廓分明的平面,或為略有弧度的曲面等,這些基于方壺基本造型的變化,更賦予整把壺無限的藝術境界。“寶方壺”就呈現出十分鮮明的方中寓圓的方器造型結構,它在追求傳統方器風格的基礎上強調恰到好處的點綴,在線與面的巧妙組合與轉變中塑造出獨具一格的四方造型。該壺壺身為四方形體,上窄下寬,線面交接干凈利落;壺面兩兩對稱,正反兩面為標準的平面,而前后兩面則微微凸起,具有一定的弧度,使壺身顯得更為飽滿厚重,給人以豐潤的質感,緩解了方器單調的觀感;壺底承矮四足,它們由壺身棱線向下延伸而來,與壺身融為一體,巧妙地提升了壺的整體空間感。平蓋壓于壺口,上下嚴絲合縫,口蓋亦富于變形之美,一顆立柱形壺鈕置于蓋頂中央,風格與壺身一致,一小一大,上下對應。四方壺嘴大氣前伸,干凈有力,四方壺把與之呼應,方中寓圓、惟妙惟肖,視覺緩沖效果佳。整把壺在造型上嚴格遵循方器規則,將方器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3 “寶方壺”細節裝飾蘊含的吉祥美好寓意
“寶方壺”的細節裝飾獨具一格,這也是整把壺最有特色的地方,于傳統造型基礎之上更富有藝術語言的點綴。它的裝飾以線條為主,于抽象中流露出形象之美,并進一步與人文內涵結合,傳遞深層寓意,給人以豐富的感情體驗。壺蓋四側以曲線裝飾,構成十分獨特的如意紋,使整個壺蓋猶如一面古代的菱花鏡,趣味盎然,同時壺鈕、壺口以及壺身四側棱角處也均以如意紋裝飾,如線條內凹壺體,彼此風格一致,勾勒出一種獨特的靈動之美,且更具層次感。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支流,它的影響從古及今,無處不在,人們運用各種形式來表達對吉祥的歌頌與祈盼,而“菱花”在傳統文化中則是吉祥文化的載體,“寶方壺”以如意紋菱花鏡壺蓋的藝術形式,將藝術和文化巧妙提煉組合,流露出完整的祥瑞韻味,寄托了聚財吉祥的美好愿望。
4 結 語
紫砂壺作為一門傳統的手工技藝,它的形成是壺藝人世代傳承,總結并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紫砂壺被賦予了越來越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不僅延續了紫砂壺的藝術生命力,更使人們能夠進一步貼近紫砂藝術,感受到紫砂壺超越器皿本身的人文魅力。對于我們當代紫砂藝人而言,我們理應不忘繼承和發揚傳統精華,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創作上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