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怡
宜興紫砂聞名天下,其起源于宋,成熟于明、清,發展至今可謂獨樹一幟。在陶瓷藝術中,紫砂是一個特殊的品種,它具有與眾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藝術風格,是一種實用與美高度融合、妙不可言的特殊手工藝品。紫砂壺以簡練大方之形、淳樸典雅之色、安詳恬靜之態,躋身于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林,深受大眾的青睞。
紫砂壺是中國茶文化與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紫砂壺由原先單純的實用品演變為集實用、藝術、人文為一體的工藝品,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反映了紫砂壺藝人質樸的審美理念,凝聚了中國人的精神情感,可以說,文化性能延續了紫砂壺的藝術生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本文所要闡述的這把“樂鐘壺”(見圖1)就是一把頗具藝術個性的紫砂壺,壺型以傳統六方壺的形態為基礎,進行了充分的變化創新,方中寓圓,并具有一種開創性的美感,同時,該壺取材于中國傳統的鐘,寓意豐富,直達人心,能夠令人產生無限共鳴。
1 青銅古鐘化壺型,六方神韻富陽剛
紫砂壺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善于借鑒、總結其他門類手工業的制造工藝,借鑒其精華部分,吸取其有益營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豐富紫砂壺的藝術表現力。歷代壺藝人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挖掘和提煉各種藝術形式的特色,譬如,紫砂仿青銅器就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除了在造型上大量借鑒青銅器款式,紋飾和貼塑也常取材于青銅器?!奥鷫亍敝芯陀写祟愂綐樱浇裉旄菍映霾桓F。在顧景舟、徐秀棠合作撰寫的《宜興紫砂工藝陶》一文中,就曾把紫砂傳統造型的來源歸納為六類,其中位于首位的便是仿青銅器,它們“仿三代、周、春秋戰國、秦青銅器造型、彝、鼎、尊、爵造型”,借鑒青銅器物的藝術和文化特征,使之轉化成為紫砂壺的重要表現題材之一?!皹风妷亍鳖櫭剂x是以“鐘”為具象器物,通過紫砂語言的轉化,成為一把壺的形式,它的原型便來自于青銅樂鐘。
此壺取六方器為基本造型,同時以樂鐘上窄下寬的特色為方向,頗具創意。壺身主體厚重大氣,均等分為六份,平底,線面交接的棱線向下延伸出六只壺足,恰承托壺身,上下對應,提升了整體的重心,也強調了壺體本身的空間感。壺肩有一個恰到好處的弧度,向下延至壺身,形成裙擺狀,與古代樂鐘的基本造型一致。壺蓋微鼓,也呈六方造型,其與六方壺口上下對應且嚴絲合縫、通轉自如。六方壺鈕置于蓋頂中央,小巧簡潔,而六條棱線從壺鈕至壺足均保持在同一直線上,嚴謹有序。同時,流把與壺身相呼應,均為六方造型,整體造型全憑線與面的處理而成,平面寬厚,角純而韻,線挺而直,口蓋方中寓圓,線與面處理恰當,安排有序,顯示出方器的剛勁、挺拔、大度、規整、力量,就像一個充滿陽剛之氣的男子漢。
2 源遠流長鐘文化,底蘊薈萃顯品位
中國鐘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洪鐘發長夜,余響繞千峰”、“鐘聲警萬里,鼓聲惠十方”,鐘已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美好的華夏文明象征。在古人看來,“禮樂備而制功成”,因為音樂能凈化人的心靈,有著重要的教化作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鐘,樂鐘也,秋分之音,萬物種成,故謂之鐘?!睒风娫煨吞厣鳟悾运鼈兠烂钬S富的音律合奏出悅耳動人的聲音,別有神韻。紫砂“樂鐘壺”無疑是對其內涵的進一步優化和詮釋,人們看著它偉岸有力陽剛大氣的姿態,就似乎身臨其境仿佛聆聽到悠揚渾厚的鐘聲。同時,它又于抽象的藝術個性中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內涵,意境深邃高遠,給人以警醒和啟迪,彰顯出厚重的底蘊和不俗的品位。
3 總 結
樂鐘洪音寓真諦,“樂鐘壺”整體給人以藝術審美的享受,達到了形與神的完美統一。紫砂壺創作講究觸類旁通,亦十分注重對文化內涵的融合。一把壺從創作到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壺藝創作應注重其本質與內涵,不斷地提高自身藝術和人文修養,從而真正有能力在創作中賦予作品新的理念、新的格局、新的意境。